新闻中心

《中国职工教育》--创新:让大连机车接轨世界牵引未来

来源: 2012-09-04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就是生产强劲动力火车头的工厂。50多年来,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简称大连机车)共研制了70多种型号机车,累计生产机车超万台,其中内燃机车产量居于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占全国内燃机车保有量的一半以上,和谐D3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研发与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科技创新让百年老厂焕发生机,同时让大连机车动力强劲。大连机车被誉为中国“机车摇篮”,而在生产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的同时,这个公司的城轨地铁车辆、柴油机和出口机车也享誉中外。

  一、历史悲歌

  1991年9月煤都大同市迎来了“第三届国际蒸汽机车节”。在众多的观光客中,由罗伯特先生率领的英国兰铃铁路维护者协会代表团格外引人注目。英国是蒸汽机车的发祥地,是铁路的故乡。早在1825年,英国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提起铁路就引以为自豪的英国人,为什么还要特意来中国观看蒸汽机车呢?

  据1949年统计,新中国共接管蒸汽机车4069台,型号达198种之多。还不包括象“0"号、“马力特”号等早期使用过后被淘汰的机车。国别之多、型号之杂,为世界之仅有,素有“万国牌”之称。难怪铁路发祥地的英国人想饱览蒸汽机车家族也只有到中国来了。

  甲午战争后,从1896年到1910年14年间,帝国主义就攫取了中国14000余公里的铁路权益,平均每年我国丧失路权1000公里。在帝国主义的把持下,中国劳工虽然付出了血的代价,而换来的却是一条条畸形的盲肠路!

  沙俄建造的中东铁路是宽轨型,5英尺;被日本夺走后,南满支路日本把轨距改为三英尺六英寸;胶济铁路为德国标准1435毫米;滇越铁路则为法国标准1米窄轨;英国把持修筑的京奉、芦汉、津浦、沪宁、广九等铁路定为4英尺8英寸半。轨距不统一,线与线之间互不连通,失去了形成路网的基本条件,列强各霸一方,“万国牌”机车也由此产生。

  中国人也有过自造机车的光荣历史。早在唐胥铁路初期,中国第一代铁路工人,就利用废旧材料,拼装过一台蒸汽机车,这台“龙号机车”被外国人称之为“中国火箭号”。

  1933年,我国留美的机车专家应尚才先生曾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种大型蒸汽机车。中国自己不能制造,到英国沃尔冈工厂制造。第一批24台尚未全部运用,抗战爆发,赶忙从上海、青岛、广州转移到桂林城外。1944年日寇进犯桂林,国民党军队仓惶撤退,来不及转移机车,就在机车烟箱下放置了小型炸弹,将机车破坏了。

  大连机车的前身是1899年由俄罗斯主宰的东清铁路设立的东清铁道制造所,日俄战争俄国战败,1905年被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满铁)隶属并改称满铁沙河口工场。1945年抗战胜利后控制权再度易手,工厂改属苏联控制的中长铁路。在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厂的控制权被外国所主导。

  旧中国上映的是一曲铁路悲歌!

  二、时代重托

  1950年5月1日,大连工厂由中苏合营共管,改名为大连机车车辆修理工厂。1953年1月1日起由我国独立经营,大连工厂彻底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恢复铁路是国家重建的必要条件之一。那时我国还没有自制机车的能力,当务之急是先把旧中国留下的蒸汽机车修复能用。获得解放当家作了主人的大连机车职工以高昂的斗志投入到整修设备、恢复生产中来,使工厂迅速具备了修复机车车辆的能力,有利地支援了铁路运输和国民经济重建。

  通过三年恢复时期,从1953年起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朝着建设新中国自己的完整工业体系进军。铁路工业也沿着服务于运输、修造结合、配套成龙的方向开始了新的征程。在这种背景下,大连机车被铁道部确定为第一家制造货运机车的企业和机车设计主导厂,改名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工厂,并从全国各地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大连机车职工就制造出了ㄇㄎ1型蒸汽机车(解放型),从此开启了机车制造的新纪元。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和平型”、“建设型”机车的诞生,从“人民型”的设计到“工建型”、“红旗型”的设计、制造,从准轨车到窄轨车,从重轨车到轻轨车,到1961年,大连机车共设计了10余种蒸汽机车,占同期全国设计蒸汽机车的83%,大连也就自然成为了我国热力机车的研究生产中心。

  正当我国蒸汽机车的生产方兴未艾,而世界上却悄然进入了内燃机车时代,大连机车看到铁路牵引动力的发展趋势,开始试制内燃机车。1958年大连机车研制成功我国铁路第一款大功率干线货运内燃机车——“巨龙型”。1961年,铁道部将大连机车改建转产为内燃机车生产厂,同时要求机车一切主要零部件都必须是自产和国内定点生产的。为什么?因为苏联撤走了专家,因为西方国家的封锁,这倒激发了大连机车职工的爱国激情。原蒸汽机车煤水车厂房改成了柴油机车间,一台C640车床通过改造成了加工曲轴轴颈和端面的专用机床,工人自己改装设备1000多套,工厂自制设备700多台……。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边干边学,全国200多个单位无私支援通力合作,终于在1963年试制出了第一台ND型内燃机车(后改为DF型即东风型)。1965年大连机车完成了从蒸汽机车修造到制造内燃机车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车主机厂。经过6次技术改造,5次升级换代和重大转变,大连机车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内燃机车生产和出口基地。东风系列内燃机车成为了驰骋在神州铁路的主型机车。同时,大连机车的工矿调车用内燃机车、出口的米轨内燃机车也享誉海内外。鉴于大连机车为我国铁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国家领导人把大连机车比喻为“机车摇篮”, 以开国元勋、中国伟人命名的“毛泽东号”、“周恩来号”、“朱德号”机车,都曾选用过大连机车荣获国优金奖的东风4B型内燃机车。

  进入21世纪,能源危机席卷全球,为抢夺石油,中东地区阴云密布,南海危机不断升温;同时铁路客货运输的变化对机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客运快速、货运重载要求机车动力更加强劲。为加大动力、减少对石油产品的依赖,根据我国的能源结构,铁道部调整了技术政策,给电力机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连机车顺势而为,奋力攻关,在原始技术积累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一举研制出六轴7200kW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标志着我国大功率货运机车跨入了世界先进水平。

  三、文化引领

  进入21世纪,大连机车开始向第二个百年进军。“接轨世界,牵引未来”成了大连机车和中国北车职工的新的追求。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定位更需要企业文化的引领。鉴于此,自2001年9月起,大连机车采取“以我为主、借助‘外脑’、专兼结合”的方式,对这个百年老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再造和企业形象重塑。

  全面导入CIS为手段,以形象重塑带动文化转型,通过建立“战略、文化、品牌三位一体”企业形象系统,确立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以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坚持以确立企业价值观为核心,以培育企业精神为灵魂。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把人培养成学习型职工。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和软实力保证。

  通过对企业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劣势的比较分析,对产品结构、产品品质、发展领域、核心能力、队伍素质、现行机制、市场环境等诸多要素的评判,大连机车有识之士首先认识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国际合作日益增强、国内竞争日趋激烈,在国内都不能胜出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就更容易成为弱者。其次,制造型企业正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变,企业不再只是卖产品,而且也是卖服务,全程服务的理念,是客户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针对客户需求的多样化,让客户得到个性化的选择,这就要求企业不仅是制造产品,更需创新产品和服务。

  面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和世界上的广阔舞台,结合本企业是以机车制造业为主体的实际,大连机车传承多年积淀形成的“火车头”精神,把“接轨世界,牵引未来”作为新时期的企业使命。它反映出了大连机车职工广阔的胸怀,也表达出了宏伟志向。“接轨世界”表达的是开放的心态、国际的标准、先进的技术、放心的质量。而“牵引未来”体现出的则是创先争优的心气、挺立潮头的勇气、奋发图强的骨气和敢为人先的豪气。

  接轨什么?一是接轨先进理念。学习世界领先企业的思维方式、管理模式及文化特色,不断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加快大连机车创新发展。二是接轨一流科技。瞄准世界先进科技,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开发应用领先技术,创造大连机车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三是接轨全球市场。融入国际市场,打造国际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为世界提供更多选择。

  说到牵引,则是提供动力的代名词。就好象詹天佑创建的京张铁路,在最为险要的关沟段,坡度为33%。,当时牵引方式采用的是推挽式,一台机车前面拉,一台机车后面推。所以牵引既是说的拉动,也是说的推动。大连机车的牵引未来,一是指推动社会进步。发展轨道交通,促进世界商旅和物资流通发展,善尽社会责任,做优秀企业“公民”。二是指引领行业进步。创造先进的管理、科技、文化及全球品牌,成为全行业共同繁荣发展的排头兵。三是指带动员工进步。秉承员工为本,融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于一体,打造业内一流团队,培养业界拔尖人才。

  四、创新驱动

  10年前,大连机车还只是以内燃机车为主导产品的厂家。作为我国第一个内燃机车制造厂家,经历了从仿制到自制、从设计生产中等功率到大功率机车、从替代进口到批量出口的发展过程。多年来,大连机车的内燃机车产品在国内始终保持技术领先地位,一直雄踞国内内燃机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并远销海外。

  2000年,新的铁路规划传递出一个明确信息,随着我国新建电气化铁路的增加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我国电力机车市场将逐步扩大,内燃机车市场将逐步缩小。大连机车一度陷入矛盾与困惑中。作为我国最大的内燃机车设计、制造基地,按常理应该扬长避短,把看家本事内燃机车做强做大。但是,在政策调整之后,内燃机车萎缩,电力机车大发展的新形势下,不调整产品结构,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会被市场边缘化,只有迎难而进,创新发展才能顺势而上。

  从熟悉的领域进入陌生的领域,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涉及思想方式的转变,设计技术的变更,工艺装备的配套,劳动技能的适应,生产管理的调整……。总之需要创新驱动!

  凭借公司的技术、装备和人才实力,他们把多年积累的成熟技术和消化吸收的先进技术进行“嫁接”。由于创新驱动,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步伐快。2000年,首台“大力”牌韶山4改型电力机车制造成功,使公司电力机车产品从无到有,2001年起批量生产;2002年,联合设计出韶山7E型电力机车,2003年又生产了韶山3B型电力机车。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2004年,大连机车在铁道部实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中抓住了机遇。他们将国外先进技术与本企业成熟技术相结合,开发研制出当时国内技术最先进、功率最大的新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2006年12月8日,大连机车率先推出首批和谐3型电力机车,在2007年铁路第六次提速中首次精彩亮相,2008年转入批量生产并荣获铁道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开创了国内整机产品获此奖项的先河。大连机车并未就此止步,又在2008年底研制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9600KW和谐3B型电力机车,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功率最大、技术水平高、性能指标先进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它集众多现代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于一身,引领当今世界机车技术的发展。

  2009年3月温家宝总理视察大连机车,兴致勃勃地登上这种新型机车,发出了“不仅要让和谐机车跑遍中国,而且要走向世界,在铁路领域和机车研发生产中占据世界的制高点”的号召。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大连机车不负众望,又以和谐3型电力机车为技术平台,自主设计开发出和谐3C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这种机车与其他和谐型大功率机车的最大区别,就是在担当货运牵引的同时,还具有牵引旅客列车的功能。通过创新驱动,短短几年时间,大连机车在继续保持全国内燃机车领先地位的同时,跃升成为全国研制大功率电力机车的中坚力量,实现了华丽转身。

  近两年大连机车生产空前忙碌。至2011年底,大连机车的四种和谐机车形成新的主流产品系列,以平均2天3台车的进度大规模装备中国铁路,累计交付2000多台,配属13个铁路局30多个机务段,这其中既有电力也有内燃,特别是和谐型电力机车功率实现了从7200KW到9600KW的提升,运用实现了从货运到客货通用的拓展,成为中国铁路运输新一代主力机型。

  五、工人先锋

  近年来,大连机车工会组织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在公司行政领导的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密围绕调整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条主线,充分发挥职工主力军作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成效显著。

  开展生产劳动竞赛和主题实践活动

  融入生产经营中心,持续开展生产劳动竞赛,并把竞赛和“立足岗位创佳绩,建功立业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大连机车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的一大特色。

  公司工会要求各基层工会在竞赛前确定好主题,竞赛中要突破传统的“比进度、比产量”单纯生产性要求,代之以强化标准、执行工艺、打造品牌为主攻方向,以提升产品质量、降本增效、节能环保为考核指标,强调又好又快,好字优先。同时要求竞赛中应结合生产实际和生产中的难点开展立项攻关、提合理化建议,推广先进操作法。

  2004年,针对生产任务十分饱和铁道部又追加了10台东风4D型货运机车和15台韶4改型电力机车的生产任务的情况下,工会重点开展了“优质高效——冲刺2004”为主题的百日劳动竞赛活动。2006年,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重中之重,工会组织职工围绕HXD3型电力机车生产,重点开展了“ 同心协力,攻坚克难,打赢生产经营攻坚战 ”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2009年结合生产经营重点、解决生产难题,组织开展了“发扬机车人拼搏奉献精神,在HXN3、HXD3B型机车批量生产攻坚战中再立新功”为主题的劳动竞赛。2010年,是大连机车打造百亿强企发展战略的起步之年,由于三款和谐型机车面临批量化生产和国产化的重任及出口机车生产任务艰巨等多种因素,工会组织开展了“优质高效、决战百日、冲刺百亿”主题劳动竞赛活动(简称“双百”竞赛)。作为激励,公司工会还下拨经费,对开展劳动竞赛好的单位进行了重奖。

  开展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

  大连机车工会一向把员工合理化建议作为组织广大员工围绕发展生产,加强管理,为企业献计献策,立足岗位作贡献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活动。

  对合理化建议的征集,大连机车工会也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初期是广泛发动,强调数量。曾要求每人每年提一项合理化建议。虽然每年能收集合理化建议7000余条。但真正有价值的建议并不多。经过认真思考,从2005年起工会调整了组织机构,修订了合理化建议实施细则,明确了合理化建议的征集内容、管理程序、考核标准和奖励办法,并纳入“创争”活动考核中。公司工会还统一设计制作合理化建议报表,建立了公示制度,各基层单位普遍建立了合理化建议公示栏,对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按要求填写报表,对已采纳和已实施的建议经单位主管领导和实施人签字,在公示栏公布,得到了员工认可后,报到公司工会。公司工会建立和完善了激励机制,制定了活动奖励措施,对好的建议和意见,公司工会发文通报表彰,并拿出经费,奖励活动突出的单位、个人及项目。对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的创新,表面看建议的数量减少,质量却得到极大地提高。

  2009年大连机车采纳实施的合理化建议178项,经过技术专家认真评审,评出合理化建议获奖项目:一等奖15项,二等奖43项,鼓励奖118项,大连机车工会发文通报表彰并给予了奖励。

  5年来,大连机车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3192项,实施2683项,获市级成果37项,创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职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实现了大连机车和员工目标追求的“双赢”。

  开展立项攻关活动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是一句空话,大连机车所立攻关项目大多是针对技术引进、国产化的关键、难点和新产品开发的,都是公司顶级的科研项目。要攻克的是技术中的难关,要解决的是生产中的难题。

  大连机车工会2006年初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立项攻关”活动的通知》,确定了立项攻关的内容、形式、范围、方法,提出了活动要求。大连机车广大员工以“接轨世界,牵引未来”为座右铭,围绕HXD3型、9600KW电力机车和EMD内燃机车“三大项目”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的实施等,积极投入立项攻关活动,提出了一批技术含量高、操作性强、实施效果显著的立项攻关优秀项目。

  电机电器厂工人在《庞巴迪电力机车变压器试制》攻关中,解决了9600kW大功率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的关键技术,为中国自主品牌的诞生贡献了力量;检测中心工人通过《主动齿轮破损分析及改进措施》立项攻关,解决了HXD3电力机车主动齿轮裂损的重大安全隐患,其经济效益不可估量。下发立项攻关活动通知仅三年时间,大连机车就完成了立项攻关项目509项,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为大连机车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做出了积极贡献。

  推广先进操作法

  大连机车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有一手技术“绝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绝活随着人走,而人走就意味着先进工艺的流失。如何挖掘、总结、提炼绝活,留住绝活,使其成为先进的操作方法并加以推广,摆在了大连机车决策者的面前。

  首先要承认绝活的价值。先进操作法是员工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探索实践而形成的发明创造,也是公司的一份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总结、命名、推广先进操作法,是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增强企业活力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员工提高操作技能和岗位成才的重要途径。

  二是要记录和留住绝活。为了挖掘、总结、提炼、推广这些蕴藏在员工中的绝技绝招绝活,工会广泛开展了先进操作法征集活动,并对有推广价值的先进操作法,进行了现场操作拍摄、配以文字说明和图样演示,编辑制作成多媒体光盘。并请设计、工艺、质量、专家进行评审。

  三是充分肯定绝活发明人的价值。如2005年,大连机车工会从征集的20项操作法中,评审出10项先进操作法以发明人的工人名字进行了命名表彰。2009年又从30多项操作法中,优选了12项先进操作法加以命名。

  四是发挥绝活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多媒体演示、发明人现场操作,通过名师带高徙活动、先进操作法发明人和青年员工签订师徒合同等形式,大力推广先进操作法,把绝活传承下去。

  今天大连机车在员工中征集、评审和推广先进操作法的工作日趋规范,所制订的标准、组织形式和评审方法在国内首屈一指。

  发挥劳模先进作用

  近几年来,大连机车努力营造劳模和各类人才诞生的公平环境和成长的良好氛围,对劳模的培养和选树工作常抓不懈,使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劳模迅速成长起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公司涌现了一大批各级各类先进模范人物,有161人次荣获公司级劳模,有42人次、21个集体荣获北车集团和省市级以上荣誉。2010年,公司铸造车间大件班长,高级技师毛正石被授予全国劳模,大连机车荣获辽宁省先进单位称号,可谓双喜临门。

  全国劳模和各级劳模的层出不穷使大连机车广大职工深受鼓舞。大连机车党委宣传部门和工会组织借势掀起了学习劳模的热潮,广泛宣传劳模事迹,编辑出版了《风采》画册,弘扬劳模精神。大连机车工会在大力宣传学习劳模的同时,切实为劳模办实事、办好事,每年组织劳模到国内外学习考察,组织劳模带家属疗养活动,在劳模中实行年金制,住房货币化政策向劳模倾斜……。劳模的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同时也营造了尊重劳动、崇尚劳模的良好氛围,大连机车创先争优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全公司90余台精密设备能否正常运转关系着任务能否完成,机修厂的全国劳动模范刁培松,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休息日,不讲任何条件,不顾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就随叫随到,不叫也到。在他的带领下全班组的职工加班加点,克服困难确保关键设备万无一失。公司铸造车间有效发挥了全国劳模毛正石在技术攻关中的作用,成立了以技术主任为组长,毛正石为副组长,各专家、技师、工艺师组成的技术攻关组。攻关组的成立,促进了车间新产品试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了车间技术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接轨世界,牵引未来”的理念和企业精神,让大连机车人才辈出。近5年有21人被公司评聘为工人专家,全国劳模刁培松、毛正石被评聘为公司的首席专家。另有293人被公司评聘为优秀人才,57人被公司评聘为青年人才。这批在技能竞赛、劳动竞赛、岗位练兵和技术创新中涌现出的工人拔尖人才,正在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创新工作中发挥着骨干和引领作用。

  六、兴和富乐

  企业要发展必须追求经济效益——天经地义;员工要维系自己和家庭的生存,以获取经济收入为劳动目的——无可厚非。企业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理应是企业员工利益的直接提供者和维护者。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相结合才能成为和谐企业;只有形成成果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才能获得员工对企业发展愿景的认同。大连机车以"企业兴和、员工富乐"为和谐企业建设目标,正是基于企业生存价值和员工根本利益之所在。

  兴—起也,兴盛;富—福也,宽裕;和—和谐,团结;乐—喜悦,快乐。字意平实却内涵丰富,不仅生动地反映了物质和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更体现了员工人生价值与企业发展愿景的有机融合。即:在物质层面上,企业兴旺发达,员工方可以得到物质生活的需求;在精神层面上,企业和睦融洽,员工才能够感受精神世界的愉悦。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企业"兴"给员工逐渐带来了"富",为共同追求企业"和"与员工"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企业"和"让员工享受到"乐",又为我们更好地促进企业"兴"、更多地增加员工"富"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企业兴和、员工富乐"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当目标契合了员工的真正愿望,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企业兴和、员工富乐"是干部职工的共同责任,当目标成为了企业的庄重承诺,会形成持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兴和富乐”任重道远。“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大连机车为未来五年订下了发展目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致力产业结构调整,到“十二五”末期,将形成年产各类机车、城轨地铁车辆和柴油机各1000台(辆)的经营规模。

  秉承使命,创新驱动。随着这些战略目标的推进、大连机车产品设计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机车板块一枝独秀将成为历史,机车、城轨、柴油机、铸锻四大板块四箭齐发,百年老厂焕发出勃勃生机。成功的轨道,终点永远是新的起点。城市的日益扩张,企业的不断发展,大连机车现有的生产环境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规模发展。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按照新的规划大连机车将整体搬迁到旅顺开发区,一个世界级的现代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即将诞生在渤海之滨。

  新的环境,是否会带来新的机遇?大连机车显得非常自信——凭借全公司干部职工“接轨世界,牵引未来”的雄心壮志和诚信为本,创新为魂,崇尚行动,勇于进取的核心价值观,昔日的“机车摇篮”——大连机车必能茁壮成长,在与列强的博奕中问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