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连“火车头”如何叩开了发达国家“大门”(大连日报)

来源: 2013-03-18
      记者李楠
      3月13日,中国北车研制的第二代出口新西兰机车在大连下线,新西兰铁路公司主席约翰·斯宾塞、总执行官杰姆·昆等专程越洋来到中国北车大连机车公司交车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大连机车叩开发达国家的“大门”,稳定了中国机车在东半球的市场地位,为中国机车开拓后续市场和挺进其他发达国家市场开创了条件。
       光荣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艰辛的背后,是令人深思的收获。
      “新西兰国家不大, 但什么都要最好的”
       新西兰现有铁路4700公里,多年来,使用的机车基本来自美国,是美国机车的传统市场。2005年,当得知新西兰有大批量采购机车的意愿后,中国北车集团组织强大的技术团队到新西兰接洽,大连机车派出5人,副总工程师项文路是其中一位。他也因此成为这个项目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国家不大,什么都要最好的”,这是长期与新西兰打交道的美国机车业界对新西兰的评价。追求完美的新西兰人十分挑剔与苛刻。项文路在接手这个项目之初,就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在最初的技术讨论和交流阶段,新方就展示出一丝不苟的精神,每一技术细节都穷究不舍,甚至在中方看来已经是常识性的问题,新方也要从头论证。产品的每一设计环节都要由其批复,要知道,一台机车会有上千个设计环节,其中,众多人机工程还需要新西兰工会组织通过,而且,工会的要求需要无条件满足——无论合理还是不合理。
      新西兰铁轨技术标准采用英制标准,轨距比标准的窄许多。特别是由于其铁路限界比国内小得多,机车“身材”注定也要小。但在司机室狭小的空间内,新方要求设置20多种设备,包括许多生活娱乐设备:冰箱、微波炉、洗手盆、湿手机、干手机、热水壶、电台……新西兰的火车司机对舒适度要求十分高,有人打趣说,他们恨不得躺着开车。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司机室有足够的空间用来活动和避难。整个产品设计有多难,由此可见一斑。
      在最初接触中,项文路甚至常常有种屈辱感。不过他和团队还是秉持着“客户要什么,我们给什么”的理念,克服了无法计数的技术和情感的困难,一一解决了。
     “小问题解决了,就very very good了”
      前几天,新方一位监造员突然找到项文路,拉他到了车间,用手电筒照着一个门把手下方说,这里有一个小缝,油漆没有刷到。项文路用毛笔为其演示说,这里实在无法刷到。这位监造员最后表示理解,但遗憾地说:“如果把这些解决了,就very very good了。”
      项文路曾先后两次15个月在新西兰负责交车、改造、技术服务等工作,他告诉记者,中西方理念和文化碰撞最初带给他的不快,现在已经化成敬意。
      中国机车开进新西兰后,最初也遭遇了“水土不服”,为什么许多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应用得十分成熟的技术到了新西兰就出了问题?项文路发现,这其中有新方司机野蛮操作等原因,但更多是我们的设计理念、生产管理、作业规则差距造成的。因为任何小问题新西兰人都要纠到根,项文路和同事们因此发现和解决了机车10多个大部件存在的问题,这意味着这些没被发现、却普遍存在于大连机车产品上的问题也被根治了。
      新西兰人从不谈质量, 但质量却有保证
      在新西兰,项文路从没听过任何一个人提到过“质量”这一字眼,那里也没有质量管理和检查人员,但每个人的工作质量却都非常高,可靠性也非常高。回国后,项文路参加过很多的质量会,质量几乎是天天抓,“不可否认,我们的产品质量却与发达国家有差距。”
      项文路认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新西兰人有着很严格的过程管控。新西兰有6名监造员工作在大连机车,每道工序必须由其确认签字后,方可进入到下道工序。而且,每天他们都会按照工作计划进行进度评估,并将报表传回总部,公司一把手要亲自审阅。新西兰人认为,只要把每一步做好了,最后产品质量自然就是好的。新西兰很少开会,所有信息全部通过邮件群发,效率高,执行力高。
      项文路非常感触地说,新西兰机车项目真正触动了我们的神经,让我们真正认识到了国际水准和我们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