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磅推出国内首部光伏行业大型工业纪录片《逐光》,深度聚焦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在光伏产业的创新实践。作为中车清洁装备产业群的重要板块之一,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凭借在变流领域多年的深耕布局与产业链优势,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溢出”赋能绿色能源革命的生动样本。
1.高铁基因的“光合作用”激活产业新动能
核心技术没有边界,产业融合方显价值。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的光伏之路,根植于对变流技术底层逻辑的深刻洞察。“轨道交通变流器与新能源变流器,其核心基础同源同宗。”时代电气绿能事业部总经理甘韦韦道出了破界的关键。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平移,而是将中国高铁高标准的设计规范、精密的生产工艺、严苛的质检体系,与光伏应用场景进行了一场全生态链、全生命周期的创新融合。
这场融合,催生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源于高铁的极致可靠性、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基因、以及刻入骨髓的安全标准。正是这种“高铁级”品质的注入,使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迅速在强手如林的光伏逆变器市场脱颖而出,地面电站中标容量连续三年稳居国内前三,其“头部效应”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更在于树立了行业品质与可靠性的标杆。
2.“赤霄”发布迭代起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立足光伏领域的根本。2025年SNEC展会上震撼发布的DC2000V“赤霄”455kW组串式光伏逆变器,绝非单一产品迭代,而是面向未来大型电站降本增效核心需求的一次系统性技术提升,它集中体现三个维度上的战略布局与突破:
品质严选,铸就安全基石:从功率模块、高精度传感器,到处理器、操作系统及数据库,“赤霄”实现了全面全栈全系的可靠性研究,这不仅关乎产品成本与性能,更将担当筑牢电站安全防线使命。
极致高效,驱动价值跃升:2000V高压平台与长组串设计的结合,直指光伏电站的生命线——度电成本(LCOE)。系统BOS成本降低3~4分/Wp、效率提升1%的量化成果,使其成为大型地面电站进一步参与市场化电力交易的关键利器。
全能场景,破解应用痛点:面对复杂多样的应用环境,“赤霄”展现了强大的适应力:SiC混合功率模块保障175℃高结温稳定运行;创新多电平拓扑与智能算法极大提升无功支撑与构网能力;创新性采用全封闭自循环LTS散热技术,实现40%以上的重量降低和功率密度提升,灵活适配山地、坡地等复杂应用场景。
甘韦韦谈到:“我们的创新不仅在于单点技术的突破,更在于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构建,中车新能源变流装备已无缝融入多元应用场景。”,目前,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的光伏逆变器已成功应用于沙戈荒、高海拔、高温高湿、高盐雾以及海上、湖面等各类严苛环境,累计装机容量超过70GW。
3.攻克核心关键推动产业创新进阶
大功率逆变器的性能天花板,取决于其“心脏”——功率半导体器件。
时针拨回2009年,彼时,中国光伏产业链在困境中求索,功率半导体成为链条上最薄弱、也最关键的一环。依托在高铁功率半导体领域积累的雄厚研发与制造能力,公司迎难而上,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推动迭代,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已构建起核心技术优势,为持续引领行业技术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4.持续打造新能源变流技术的创新高地
正如《逐光》纪录片所展现:“这里,是中国高铁列车核心变流系统的生产基地”,而未来,它正被赋予新的称呼——新能源变流技术的创新高地。
这一定位的背后,是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始终贯彻的央企担当:依托集团公司中国中车在轨道交通领域沉淀的世界级工程技术底蕴与体系化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践行“技术引领、产业协同、绿色发展”理念。这不仅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更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初心与使命。
从“复兴号”高铁的牵引变流,到光伏逆变器的化光为能,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的破界之旅,是一场核心技术的价值裂变。它证明了,深厚的工业基础与持续的创新投入,能够孕育出改变产业格局的力量。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携手生态伙伴,在攻克新能源领域重大技术难题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以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全场景解决方案,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这束从中国高铁轨道上延伸出的“光”,正照亮更广阔的绿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