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企业抱着现金度寒冬

来源: 2008-07-08

  主动降低投资需求,采取财务保守主义,尽可能多持有现金

  全球性通胀对每一个企业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通胀肯定会给少数企业带来有利的方面,比如产品价格上涨,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以及消费者需求的价格弹性等问题,其产品价格很难同步上涨,通胀将大大压缩这些企业的赢利空间。

  通胀的压力对国企可能更大。那些身处资源型行业的企业,其单个企业的产品价格就会对物价水平有着较大的直接影响,在防止通胀作为宏观政策首要目标的前提下,对这些企业的产品价格控制就成为可选择的有效方法。在原材料、人工和资金价格均上涨的情况下,产品价格管制无疑宣布了这些企业冬天的来临。比如电力行业就是这种情形。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天生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功能,国企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其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理性经济人,应更多追求社会福利的改进。即使没有接受产品价格管制的企业,不能也不应该像其他类型的企业那样趁火打劫。在通胀时代,如果国企趁机转嫁成本压力,并且在转嫁的过程中甚至增加了利润,那就意味着这些企业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如果不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转嫁成本压力,国企必然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导致赢利下降甚至亏损。此时必要的财政补贴有助于缓解国企的压力。不过,财政补贴毕竟有限。通胀压力必然会引致持续的紧缩政策,这会使企业的融资空间被压缩,资本成本会上升。每一个企业都将感受到资金的压力,国企同样也会面临捉襟见肘的局面。

  企业遇到紧缩政策感到资金紧张,很大程度上来自前期的过度投资。股市的牛气冲天和宏观经济的景气度上升不仅使得企业的钱袋鼓鼓,而且也让管理者的信心满满。把国企做大做强的战略不断激励着企业去投资,既持续扩大原先的生产规模,又试水各种新的行业,进行多元化布局。投资规模的扩大反过来又刺激金融市场和投资者情绪,双方互相鼓励,铸就了高企的投资水平以及随后而来的经济热度。通胀首先是一个货币现象,背后则是企业扩张步伐太快使然。

  过度投资的另一个表现是企业进行大量的股权投资。以实业投资的名义,从金融市场和机构融入资金,然后转手利用时间差投入到股市,表面上看是战略投资,实际上无非是想趁投资者情绪高涨时获取可观的投机收益。但当市场大势趋于悲观之时,股权投资的效果开始反转。如果及时抽身,还可以满载而回;倘若来不及抽身,就可能血本无归了。
 
  当紧缩性货币政策开始后,由于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性,当公司开始在今年继续实施其积极的投资计划时,突然发现钱袋开始有点瘪了。特别是对于那些股权投资上遭受损失的企业,开始感觉到现金的宝贵,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期以及持续紧缩的累积效应,那么明后年很可能是企业最“缺粮”的时期。

  有远见的企业应该从现在开始做出果断决策:主动降低投资需求,采取财务保守主义,尽可能多持有现金。如何才能抱着现金过冬?很简单,把不必要的多元化投资削减掉,重新回到专业化轨道;加强内控,通过内部挖潜来节约成本费用,做到节衣缩食度难关;冷静反省做大做强的战略,避免一口吃成大胖子的幻想。(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国企》杂志

  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