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凤凰网]中车四方"最美敬业人”万里:执着细节的“全才”工程师

来源:凤凰青岛 2015-11-05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当看到万里这个名字的时候,首先想起了李白的这首诗。同样在这个万里秋风的时节里,让我们见到了这位来自东北的豪迈汉子。当我们将“对敬业的理解”这个话题抛给万里的时候,他还稍显腼腆。不过当打开话匣子之后,才感到这位个子不高的高级工程师身体里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敬业是本!”万里说道,“作为企业的一员,我们就是要有奉献意识。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平台,让员工展现了自己的才能,我们应该报之以敬业精神。特别是中车四方股份这样出类拔萃的好平台,让我没有理由不去努力,不去奉献,敬业,我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主动+学习=∞

    “对于一名技术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过硬的专业技术,但海绵吸水一样的学习能力同样必不可少。”2001年7月万里从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进入了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从事齿轮加工工艺的工作。最初的几年,万里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完成常规工作之余,不断琢磨新工艺和新技术。当时由他负责的工矿机车内齿轮内孔主要采用1:50锥度,但随着工矿机车数量及类型的增加,工作开展受到挑战,万里在传统的图纸和设计方案基础上,设计了较为轻便、使用灵活的锥度环、塞规,用于齿轮内孔及与之配合的轴类零件外圆锥度检测,并一直沿用多年。

    “有时候在公司内部也要玩儿技术跨界。”万里笑着说道。为了工作需要,他又“一脚踏进”焊接工艺分析这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开始从零学习。在加工领域万里可能是专家,但是对焊接却是“门外汉”。万里感慨着:“刚开始接触焊接,对理论和实际操作都是一头雾水,只能拼命学习。没有理论基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工作中去学习。对于,第一次接触焊接环节肯定是手忙脚乱,甚至一些工艺都不是太明白;到第二次的时候,就开始仔细观察别人是怎么干的;第三次就要开始分析为什么是要这样干,与工人进行沟通,主动地去学习。”

    凭着一份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万里认真分析了当时的焊接设备、工艺装备及作业人员技能水平,制定出牵引梁、枕梁两大部件的工艺放量,成为后续项目工艺准备的重要参考数据。

    天地有域,行者无疆

    当我们问起在中车四方股份最让万里难忘的项目,他向我们娓娓讲述起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中国标准动车组是中车四方股份在现有的研发技术平台基础上,设计制造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动车组。整个研发制造团队都需要在大量科学试验的前提下,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提升动车组的整体水平,每个四方人都严阵以待。

    接到设计任务后,万里立即走马上任,和车体焊接工艺团队披星戴月,踏上了征程。为了将搅拌摩擦焊工艺技术应用于动车组产品,他们针对多个重要部件反复的讨论,制定详细的工艺实施方案,制作20余个样件进行多种性能试验,以保证焊接质量的可靠性。天道酬勤,团队成功地实现了搅拌摩擦焊工艺技术应用,这一首创技术也一举填补了国内轨道交通业的空白。

    在万里眼中,这个成绩只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随后他组织总装工艺团队开展设备舱骨架安装工艺设计。这一设计首次采用了模块化预装装配制造工艺,为了保证装配过程中的精准定位安装,团队反复分析图纸,制定技术,在联动情况下,实现设备舱骨架模块整体灵活移动及准确升降,及部件的无挠度安装。

    说起“中国标准动车组”的设计细节,万里的话语中流露出一丝自豪感,为了保证司机室外形的6条棱线结构,达到良好的三维曲线外观效果,万里和工艺师们并肩开展施工工艺策划。经过前期验证,再将外板分割为28个单元,全部用模具成型工艺进行车体外皮制作,再针对每一个棱线连接点策划检测量具。到了涂装阶段,他们采用分段、逐点检测模式。点滴心血的付出,棱线的最终商品化效果令各方惊艳。

    在车內缆线的布置工作方面,万里也同样“紧盯不放”,他细心组织工艺人员进行详细的线路布置策划,逐个设备、逐个车辆进行核对验证,保障车辆的正常行驶。

     在最终的车辆全部功能调试、试验阶段,万里也实现了突破。他组织工艺人员开发了自动化调试设备,实现了“无纸化”作业,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的调试周期,提高了试验效率。一路走来,兢兢业业的万里用“行者”般的坚韧毅力为“中国标准动车组”的诞生保驾护航。

    说起种种艰辛,万里并没有一笑而过,也没显得心有所悸。“动车研发是很漫长的过程,大家都是一步步往前走,困难总会遇到,但我相信大家都可以想办法克服,毕竟,路还都是人走出来的嘛。”我们读懂了一个动车制造者的沉稳坚定,一个成熟男人的泰然自若。

    全才永远不过时

    与万里的接触中,他敢于自我挑战的品质让人印象深刻,除了从事加工和焊接工艺工作之余,他相继参与项目和科研管理。2014年,万里和同事共申报了101项工艺开发项目,重点组织完成了标准动车组型材焊接试验研究、空心车轴30mm内孔加工及探伤的工艺开发、轨道车辆限界试验智能化工艺技术研究及铝合金车体搅拌摩擦焊技术研究,为公司工艺水平的快速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我们说他可以称的上是一位“全才工程师”时,万里谦和地说:“全才不敢当,但我会追求掌握技术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毕竟‘全才’不会过时嘛!”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位工程师的“敬业心”,离开工作的“舒适区”,不断挑战才是他的敬业之道。

    除了细节,还是细节

    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里,细节已经不仅仅决定成败,更事关安全。忽略一个细节,就可能导致安全问题。

    “在车辆的生产过程中,每一项产品都必须从源头进行把关,而工艺在其中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万里和我们分享了他的一段工作往事, 在某一车型的激光焊首个试制产品落成阶段,工作人员按照电阻焊产品的思路采用28根工艺撑杆进行装配作业,装配后车体平面度满足车辆的焊接要求,但个别区域平面度稍大。尽管作业已经符合作业要求和外观商品化质量要求,并不会影响车辆的运行。秉承精益求精的理念,执着于细节的万里带领着团队顶着工作周期延长、工艺与焊接程序调整、成本增加的一系列压力,毅然决定将工艺撑杆数量增加至40根。最终,不负众望,经过工艺调整的车体更加平整,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再次为业主制造了高品质产品。

    后记

    我们很好奇,工作起来一丝不苟的万里,工作之外的生活是何种状态。万里说自己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因为平时工作繁忙,尤其中国标准动车项目试制时,他就进入“5+2”、“白+黑”的工作模式,让他很少有时间陪在家人身边。所以只要有休息时间,他就尽可能呆在家里看看书,更重要的是陪陪家人和孩子。而他此刻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人坐上更加安全舒适的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