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详页

外媒试乘中国北车CRH380BL高速动车组体验京沪高铁

来源:环球时报 2011-06-30

27日,200多名中外媒体记者乘坐中国北车CRH380BL高速动车组体验即将开通的京沪高铁。《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发现,外媒对这次高铁之旅十分感 兴趣,大批外国记者扛着设备、拖着箱子,“全副武装”地参与这次体验式采访。据统计,113家外国媒体(205人)参加了这次由中央外宣办、外交部、国务 院港澳办、国务院台办、铁道部联合组织的京沪高铁的试航。台港澳媒体也来了28家,42名记者。一位同行的意大利记者说,“体验中国高速发展的机会一定不 能错过”。

京沪高铁开行时速300公里和250公里两个速度等级的列车。时速300公里的动车组从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最短时间为4小时48分,《环球时报》记 者本次体验的这是这组动车。记者乘坐的是一等座车厢,走进车厢,两边分别是2+2式的座椅,过道感觉比其他列车和飞机都宽敞一些。

记者听说商务座车厢座椅很有特色,经观察发现,这里的座椅与飞机的头等舱差不多,红色、真皮、手感舒适。右侧扶手处有按钮,通过选择,可以将椅座分成 三种姿势,脚部还能加长。旅客可平躺在座椅上,就像躺在一张单人床上,座椅后部的罩壳,可以保证乘客的私密性,右手上部有一个可弯折的LED灯,方便阅 读。京沪高铁在人性化方面也有很大提高,车厢里有残疾人专用洗手间,空间比普通洗手间大得多,只要轻按按钮,门可自动开闭。洗手间里除带有扶手的座便外, 还有婴儿护理台,内置在墙面中,轻轻一拉便可伸展出来。记者还发现,这趟列车还专设5名保洁员,据说保洁标准与五星级饭店相当。

随着开通日期日益临近,外国媒体对高铁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记者在车厢里发现,加拿大、英国、法国和巴西等国的几名记者围着原郑州铁路局局长徐宜发展 开采访,徐宜发今年62岁,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和动车组,他全开过。他的特殊经历也让外国记者异常感兴趣,问题集中在中国高铁的技术优势在哪 里,外国能否引进这种技术。两位德国记者在采访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主任魏强时,更关注的是京沪高铁安全性、运营成本、与飞机相比的优势在哪里等。

《环球时报》记者也采访了几位外国同行对中国高铁的看法。荷兰国际新闻电视台的玛莱雅告诉记者,她曾经坐过法国和日本的高铁,这是她第三次体验高铁技 术。她很喜欢“抓住时间”的这种高效率感觉,她认为,京沪高铁的高科技元素很多,坐起来很舒适,速度快得像飞机,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也是如此。日本东京 广播公司的真下淳说,京沪高铁科技水平很高,内部设施很豪华,就像商务座(包括观光座)以及那种可以伸缩的真皮沙发,日本新干线是没有的,这也许是中国经 济高速发展的写照。因为老百姓有钱了,才会花得起钱,这也是他要向日本民众报道的重点。他总体感觉日本新干线和中国高铁的速度差不多,鉴于地理因素,日本 的新干线经常弯曲前行,很难像中国高铁那样保持高速直行,这样也许乘坐起来更舒服。不过,也有日本记者向《环球时报》记者抱怨,车厢里的无线上网信号仍有 待加强。台湾《远见》杂志副主编邱莉燕向记者表示,一般台湾时政类媒体对本次京沪高铁的报道主要集中在票价、速度等问题,而有财经背景的《远见》杂志则注 重经济效益。据她了解,部分台商已经根据京沪高铁站点的设置,进行产业化转移,投资地点和经营模式均发生了变化。

此外,亲身试乘也让外国媒体对高铁的“中国速度”有了深刻体会。日本FNN电视台27日报道说,考虑到综合效率和安全因素,中国的新高铁降低了最高时 速,但即使如此列车运行“也是相当快”,而且运行稳定。美国《华盛顿邮报》27日说,这条被称为“中国骄傲”的高速铁路将原来传统列车往返于中国南北的时 间节约了一半以上。

在京沪高铁的“试乘日”,国际舆论也更热衷于预测中国高铁能带来何等经济效果。此前一周有日本和欧洲媒体已经指出,这条“中国版的新干线”将极大拉动 中国地域经济,缩小地区差异,乃至连通中国南北,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高速铁路经济圈”。《华盛顿邮报》27日指出,中国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高铁运输网, 京沪高铁是这项重大经济计划的第一步,将创造经济拉动力。英国《卫报》27日也认为,这条铁路极大缩短中国的政治心脏和经济动力中心之间的距离,并且跨越 了诸多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省份,它“不仅宣示了中国的实力,同时提升了发展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