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车集团下发表彰决定并召开表彰大会,对中国中车第二届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公司运营与数字化管理部刘飞龙、新产业中心李照明荣膺“中国中车劳动模范”称号,城轨制造中心荣获“中国中车先进集体”称号,刘飞龙作为劳模代表参加了中车表彰大会。
中车劳动模范——刘飞龙
刘飞龙,公司一级技术专家、数智化建设领军人物,曾获中车劳动奖章、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近年来,带领团队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开发了供应链管理、客车生产管理、车辆外观信息VR记录、员工工资发放等15项管理系统并上线运行,为公司管理提升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驱动,打造智慧管理“新标杆”。
开展智慧供应链管理提升,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料信息实时追溯,通过算法优化动态调配库存,推动供应链向“阳光、绿色、安全”转型,库存周转率提升30%,物料配送准时率达98%,年节省库存成本超200万元,荣获中国中车精益管理优秀改善案例TOP50(1/10)。推动“智慧修”能力建设,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故障预测模型,相关成果获中车第九届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
技术攻坚,点燃数字化转型“强引擎”。
自主设计开发车辆检修单系统,实现物料自动核算与无纸化办公,年节约系统维护费用50余万元。开发成本管理系统,实现年度成本偏差率控制在5%以内,为公司预算管理和成本优化提供精准依据。开发员工工资发放系统,彻底解决了信息不同步、统计分析不便等问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工资数据实现零误差。
砥砺前行,彰显新时代工匠“新担当”。
在他积极推动下,2024年公司信息化覆盖率较上年提升40%,关键业务流程效率平均提高20%。他不仅自己钻研技术,更注重人才培养,2024年发表《基于信息化系统在轨道交通车辆业务的应用与研究》,结合实践深入剖析数智化转型路径,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在行业交流中,多次分享公司创新成果,与同行共探发展难题,提升了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刘飞龙同志以“数智工匠”的执着担当,勇立创新潮头,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精彩篇章,从工艺优化到系统开发,从成本管控到人才培育,引领团队在数智化道路上探索前行,以实际行动为公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车劳动模范——李照明
李照明,公司新产业中心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兼运储装备研发部部长,曾获中国中车劳动奖章、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多次获中国铁道学会、中国中车科学技术奖。带领团队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化意识,累计研发产品30余项,定型20余项,销售金额超6亿元,团队多次荣获中国中车劳动奖状、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等荣誉。
勇担重任,努力践行创新发展理念。
面对新产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带领团队短期内攻克罐箱技术难关,助力公司斩获年度国内最大市场订单。全面提升产品全寿命周期技术保障,及时响应产品售后需求,现场解决用户问题,同时获取运维第一手资料,为系列产品优化改进、更新换代获取宝贵经验。积极开展罐箱产品智能监测控制系统研究,实现了罐箱内部介质状态和罐箱运行状态的智能化监测及装卸系统的智能化控制,提高了产品运营安全性和可靠性。积极推进深冷运储核心技术突破,加快源创技术储备,推动公司核心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聚力“双主”,坚定新产业发展方向。
践行技术+市场“双轮”联动,以核心技术支撑市场营销,实现罐箱产品及细分产业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带领团队快速推进系列化罐箱、高端深冷运储装备和压力容器等产品的研发,完成系列罐箱等30余项新产品的研制和改进,突破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申报技术专利20余项,罐箱产品谱系基本形成。持续进行铁路压力罐车技术改进提升,70t级铁路压力罐车全部实现市场销售,奠定了西安公司在铁路压力罐车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
党建引领,打造过硬新产业研发队伍。
强化党建引领,不断创新优化改善,提升团队研发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率,充分发挥项目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持续推进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应用,通用罐箱研发周期缩短1/3。促进团队储运装备研发水平整体提升,近年来大量年轻设计师承担起了研发重任,实现设计队伍技术水平提升与突破。
李照明同志敢于担当、乐于奉献,为公司新产业罐箱产品谱系化建设、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新兴产业拓展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车先进集体——城轨制造中心
城轨制造中心,成立于2017年,现有员工7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1人,高级工及以上占比90%,主要承担城轨车辆制造及城轨转向架、轮对的检修业务。
全员攻坚克难,生产经营成果卓越。
着力实现“西安地铁西安造”,生产西安地铁4号线等地铁车辆60余列,城轨转向架检修机场线等28列,轮对大修6列;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利润指标超额完成32%,合同兑现、指标兑现率100%,全面完成公司年度经营业绩指标。大力推行工位制节拍化生产的精益制造模式,将城轨车辆组装月产从1.5列提升至2.5列,转向架检修月产从2列提升至4列。
强化质量管控,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严格把控生产流程,构建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通过持续优化质量交检机制,以“门、碑”为抓手,班组级质量监督员“日监督”“周点评”,确保工艺纪律及质量管理扎实落地、有效运行,多次得到用户好评。解决城轨产品质量隐患问题100余个,节约成本18万元/列。通过技术突破,数字化赋能,持续制造“精品城轨车辆”,连续8年实现“零质量事故”交付。
精耕基础提升,释放管理创新活力。
制定7大类、75项工作制度和流程,通过量产进行验证、规范,完善基础管理。运用工位物料BOM、工具清单、工位制仓储、节拍化配送、储运一体化等精益工具及方法,实现工位“套餐式”配送,培养了一批学精益、懂精益、践精益的精益人才队伍。全员改善创新、降本增效,发布改善创新奖励通报50多份。
注重人才培养,凝聚发展强大合力。
鼓励员工学习第二技能,储备复合型人才。采用“老带新”“强带弱”模式,利用不同线路项目为载体,培养技术人才20人、技能人才60余人。开展各类主题劳动竞赛20余次,开展“党建带团建,共筑学党史”等主题团日活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100多次,为职工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
加强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思想根基。
坚持“党建链”赋能“产业链”,党建及业务同频共振、精准发力。积极推进“党小组+质量攻关”“党小组+精益管理”“党员+创新改善”等,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发展作用。
城轨制造中心全体员工,在公司的坚强领导下,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匠心铸就品质,为公司新产业发展提供着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