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凤凰网]中车四方“最美敬业人”李海涛:永远蓄势待发的心

来源: 2016-01-13

与李海涛的见面是在一个寒冷的午后,冷空气将盘旋了半月之久的雾霾吹散,在会议室里,我们见到了穿着工装的李海涛,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像青岛的空气,宁静、清晰、清爽。

蓄势待发之箭

硕士期间,李海涛攻读的是数学专业,恰逢导师在处理有关车辆动力学的数据,专业能力过人的李海涛被导师选中参与项目研究,并报考了“车辆动力学”的博士专业,从此他与车辆轨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8年,导师为即将毕业的李海涛推荐了国内几家车辆制造公司,中车四方就在其列。“简历投了没几天,人力资源部就通知我面试了,当时公司时速200公里高速动车组已经大批量生产了,四方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员工待遇上都非常好,就决定过来了。”李海涛的回答透着一股“技术男”的实诚劲儿,也显得格外质朴。

今天,李海涛已经是中车四方负责高速动车组等产品动力学试验的主要人员。他说自己每一刻都要保持专业的敏锐性和严谨的态度,因为他就是要给出现问题、或可能存在问题的列车进行评估实验——这对于动车的安全至关重要。

大江南北奔驰着的四方列车,任何一辆出现情况,只要有需要,他都得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工作时间没有定性是我们铁路行业的特点吧,为了不影响白天列车的运营,我们只能半夜跑出去做实验,凌晨结束。如果列车有问题,还得根据这个实验的情况去讨论、去处理数据,‘白加黑’工作模式很常见。”在李海涛眼中,自己的工作既特殊却平凡。

作为中车四方首屈一指的拥有车辆动力学博士头衔的研究人员,在中车四方的八年间,李海涛几乎是随时随地接受上级调配,常常接到一个电话就立刻开始准备实验器材,赶赴各地铁路参与实验。这些年他参与过的项目不胜枚举,包括“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项目、380AL京沪先导段动力学型式试验以及长期跟踪试验调查、转向架综合参数试验台建设、380AM线路型式试验分析等等。

当问他能否承受这样高负荷的工作强度,李海涛谦逊地笑着说,“工作嘛,总要有牺牲精神,如果都不干,谁来承担责任呢?我就是一支箭,时刻准备离弦,射向目标。”

纸上得来终觉浅

作为一名车辆动力学专业博士,李海涛的工作经历也与普通人一样,经历过一段不小的波折。在四方最初的几年,参与车辆实验的李海涛经常要面对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读了二十多年书,工作时才体会到书本上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车辆物理对象,都有很大的差距。那时我只有先把这个距离填补起来,才有可能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2009年,刚参加工作一年半的李海涛便遇到了一个“烫手山芋”。“有一次试验动车组的动力学指标出现了难以理解的变化规律,因为从未遇见过类似问题,大家束手无策,前前后后一个月,团队把当时能想到的解决方案都试了一遍,还是没能解决。最后大家把问题部件的整个局部取出,逐一拆解检查,才发现是车辆积灰严重,导致影响了动力学性能。”

“现在回想这次调查其实很简单,高速铁路的轨道都是钢筋混凝土制成,修建过程中有大量灰尘堆积,动车组在一条新线路运行时,车辆进灰是不可避免的。高铁线路纵贯山脉,动车以高速进出隧道,就相当于吸尘器,进出隧道都会把灰尘吸一遍,久而久之就会积很多灰。”自此,动车上新线对新建线路进行联调联试时,保障团队都会配备配套的水管和水枪,每次检修维护的时候,都会用水枪将相应的部位冲一遍。

这次经历使李海涛开始认真思考课本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他说,书本无法把现实世界一一呈现出来,所以现在我更相信“躬行”的力量,把自己放到一线、放到试验线现场、放到每一个需要亲历为之的环节,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去思考问题,这是我工作的方式,也是实践的力量,他认为做人也要依靠这种积累,才可能做到厚积薄发。

学无止、业无境

每每说起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李海涛就显得有些兴奋,“真正碰到问题、并且对问题开展实验的机会非常难得。因为有些实验需要整个公司去协调,调用大量资源创造实验机会。这个时候就要想,怎么样才能以最快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非常有挑战性!”

在他的记忆中,最辛苦也最有成就感的日子是属于CRH380A高速动车组的。研制CRH380A,可以借鉴的经验寥寥无几,其中动力学评估方面的工作几乎是全部压到李海涛一个人身上。

那个时候团队在京沪先导段做试验,由于车辆检修点在南京,试验出发点在郑州,所以每天清晨我们在郑州上车进行试验。当天试验结束后,列车送往南京,试验保障团队在郑州稍作休整,便集体坐班车直奔南京,一到南京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上夜班检修车。车辆准备出库后,就再坐班车回南京,紧跟着上车试验添乘。来回穿梭,几乎是不眠不休的连轴转。

最艰苦的汗水浇灌出最丰硕的果实。在今天的四方,李海涛对于动力学的研究和评估工作已经是“数一数二”了,他参与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在时常在国际会议上分享他的研究成果。李海涛也凭着自己的钢铁意志在四方的生涯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 记

在和李海涛交谈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李海涛对每个问题的理解都切中要害,逻辑思维清晰,语言组织格外严谨,他像是能力过人的科学家,也像一个智商过人的技术宅男。如今的李海涛每天仍在为分析数据、开展实验忙碌着。只有周末,他才能有一点时间陪陪妻子和五岁多的女儿。他说,真正属于自己的就只有周末一下午的篮球时间。即便这样,我们也能在他“甜蜜的抱怨”中听出幸福的痕迹。他的幸福来自于家庭,来自生活,更来自他那颗对事业充满能量与激情澎湃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