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齐鲁晚报]中国高铁列车怎么抓质量

来源:齐鲁晚报 2014-10-08

    □马绍栋

    近日,笔者因为“质量月”活动参观了南车四方。让人感慨的是,一辆高铁列车4万多个零部件,以300公里时速运转,如果一个零部件质量有问题,后果就不堪设想。对于质量问题,南车四方采取的是一票否决机制,这种质量管理机制无疑为大多数企业提供了启发。

  按南车四方质量管理部质量工程师李彦林的话说,在欧洲高铁一次开几百公里就不得了了,而在中国国内不行,比如从上海开到哈尔滨,一天温度变化多少,底下震动多少次,春运一来,人数超载了,这些复杂情况叠加,你很难按业内通行的每天不得超过多少公里的规定。

  再比如说像武广线,一天运行4000公里,这在日本、欧洲是不可能的,如此诸般超越行业惯例的难题,自然让列车的质量管理显得非比寻常。

  为确保每辆列车的质量,南车四方拥有500人的质量管理队伍,而公司整个负责研发的技术中心还不到500人,这个数字几乎赶上一个中型企业的员工总数。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质量工程师必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新员工必须在生产一线工作6-12个月,部分岗位在一线工作超过3年。

  这样算来,在生产一线的质量工程师一天来来回回得跑10公里,从这个工序到那个工序,再回来开会处理问题,再到一线检测。

  很多外界的人可能会问,现在自动化的检测设备那么发达,还要人工这么跑来跑去干吗?其实就高铁一些产品特性来看,许多零部件还没有达到自动化管控。“只有管好过程才能管好结果。就像焊接,光看焊缝没用,必须看生产过程,否则一旦形成产品了,就难以分辨。老百姓只关心出事了,我们更关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否则将来会出更大的问题。”李彦林说。

  要管好过程还必须将质量管理端前移。南车四方上游有300多家供应商,对他们的质量管理近乎苛刻。其中仅前期评价就涵盖九大方面,1000分的总评分,其中质量又占据1/4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其中很多是否决项,也就是说其他得分再高,可能一个指标不合格就全部作废。

  李彦林说,第一次供货肯定要全面评价。如果你原先供螺钉的,现在供螺母,那对不起,还要从头做一遍。南车四方的沈阳一家供货商,光综合评估就做了3次,其他审核4次,累计检测项目达300项。

  当然,实际操作中,比如和交付计划冲突,和钱冲突了,一般企业此时往往容易把质量踩在脚底下,而造高铁列车的南车四方绝不能这样做。一次某个构架发现了质量问题,但总装部就急等这个架子用,否则生产计划完不成。南车人宁愿不要这个生产计划兑现率100%,连夜加班到第二天早上10点才交付,虽然被批评,但交出去后非常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