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任海军)中国生产的一种乙脑疫苗本月首次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世卫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认为,中国在高质量疫苗领域的创新和生产能力,将对中国乃至全球人民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这是中国科技创新日益惠及全球的最新例证。“虽然你不会在一天内看到变化,但却能感受到中国前进的步伐”,美国著名记者扎卡里亚如此评价中国的创新能力。
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正不断拓展,成果迭出的中国创新促进了一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实现了与其他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分享与合作。
在非洲,中国援助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刚果(布)名声大振——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昔日的荒郊变成良田,当地农民也从中学到了先进技术。“中国技术”正逐步从插秧授粉走向IT、3G,走向资源采探,走向绿能开发;从技术转让走向人才培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说,在非洲看来,中国不仅提供资金和商品,也是技术和创新的来源。
在拉美,中国帮助委内瑞拉研制并发射了“委星一号”和“委遥一号”卫星。前者使委内瑞拉边远山区的500万民众能收到频道信号,生活大为丰富;后者是委内瑞拉的首颗遥感卫星,服务于城市规划、资源普查、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诸多领域。在巴西,中国北车制造的第一批30列动车组已运抵里约热内卢,其后还有60列将陆续运达,“中国创新”将为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做出新贡献。
在欧洲,为了探寻“上帝粒子”,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需存储分析海量的EB(10的18次方字节)级研究数据,中国华为公司的海量云存储系统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大洋洲,中国卫星“驰援”澳大利亚林火救灾,向澳方紧急提供当地森林大火卫星遥感监测图片和信息数据,对火灾进行持续动态跟踪监测,为澳火情监测评估提供帮助。
近年来,中国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全球对地观测系统、阿尔法磁谱仪等一系列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中国还与美、日、俄及欧洲主要科技大国等开展平等合作,深化与国际科学界的交流。中国在参与制定国际标准、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对于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意义,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曾指出,“中国取得的突破性科技发展能够帮助世界上最贫困的人口过上更健康、更富有成效的生活”。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中国的创新智慧将如细流归川、川流归海,必将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30/c_1179361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