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创新日特辑】他说:7年·我与研究院共成长

来源: 2021-08-26
分享到: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我们在研究院遇见的每个人都是幸运的,研究院教会我们成长,随着心的方向走,看到每个人的光芒,为庆祝2021年研究院创新日,特别推出“7年·我与研究院共成长”报道,请部分我院“元老级”员工讲述7年来在研究院经历的酸甜苦辣以及收获的成果。

【院领导-杨修伟】

他说:

在中车研究院8月25日“创新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作为刚刚从研究院领导岗位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也恰好经历了与研究院共同成长的大部分时间。中车研究院已经从外人眼里的可有可无,逐渐发展到作为中车应用基础技术研究的引领者,支撑中车和服务中车的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七年来,人员从十余人的发展百余人,中车级以上的科研成果从0增长到近百项,已经实际担负起中车重大科研项目“协同”组织者,党建与经营深度融合,“创新”的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员工,这些年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这是研究院全体员工戮力同心共创辉煌的七年,我认为以下三点在研究院发展中尤为重要。

一是“贵和不贵同”的理念是研究院“创新”精神的源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是一个重要思想。和谐而又不随声附和,不同而又相纳相容,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在院长办公会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氛围,在组织召开的研讨会上聚才聚智、协同研讨的状态,在项目研究上积极主动、合作共赢的做法等,都是研究院“创新”精神的源泉。

二是“主动担当”是研究院快速发展的核心。副职和下属的工作,不是简单的服从,不是被动的言听计从,不是机械的执行决策,而是在执行过程中,以创造性工作树立担当意识,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善于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不把矛盾和问题就推向领导,即使提出问题也同时有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三是“充分信任”是研究院能成事的基石。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也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在研究院确定的总体的方向下,允许员工自由选择具体研究内容,并在研究成果初步显现时,给予充分的各类资源的配置,尽可能的下放各种权力,以期快速成事。

希望以“创新日”活动为契机,积极鼓励员工探索发现、激发创新潜能,勇于承担责任,给有能力、有但当的员工更大的发展平台,充分信任、委以重任,继续推动从“立项制”向“市场订单制”转型,推进改革探索,努力打造具有研究院特色的“一核心三化三平台”。

【经济部-田钢】

他说:

光阴似箭,七年时光转瞬即逝。我个人的成长,包括欢乐、痛苦等都紧紧地与研究院的发展交织、缠绕在一起,植入到了根,融入到了魂。有幸见证了研究院从十几人的小部门发展到设立了分院及其他机构,成为拥有一百多名员工的初具规模的研究平台;从默默无闻到结出了“超级铜”、“AI智能系统”、“经济研究”、“信息情报平台”等累累硕果。而我个人也在这既充满艰辛也伴随喜悦的历程中得到了磨练和成长,积累了宝贵的人生财富。

展望未来,新时代、新起点、新形势、新任务对研究院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院作为中车科技创新平台公司,是中车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是中车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掌握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支撑。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研究院一份子,惟有百尺竿头,奋发有为,不负韶华,为把研究院打造为世界知名研究机构贡献更大力量。

 

【运营部-陆斌】

       他说:

自2014年8月加入研究院,不知不觉已经7年了。从最初16人的总部机构,到现在100多人的研究型企业,我有幸作为研究院的“同龄人”,亲眼见证了研究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创新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研究院自成立以来,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水平创新成果的持续涌现,面临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从未减少。但幸而始终不变的,是在一切困难和不确定性面前毫不退缩的创业热情,还有那一份希望为轨道交通事业和中车发展贡献绵薄之力的执着追求。很荣幸成为这个充满朝气组织的一员,也希望研究院能够始终坚守这份初心,创造更大的辉煌。

 

【经济部-许思思】

她说:

我是从2014年8月加入研究院的,从研究院成立之初,见证了我院从仅有几个人到后来上百人的成长之路。我还记得第一年在南车的年会,原本订好的聚餐,在突发的政策下,只能采用AA的方式,加上原南车的科管部和助勤同志们,3桌人其乐融融尽情释放情感,有些快退休的前辈,对研究院抱着极大期望,有些不得不离开的同事,又是怎么样的遗憾,更多的骨干人员们,交流着研究院即将独立的辛酸苦辣,互相打气支撑。一年后,当我们从总部大楼搬出来,在老书记和龚院长的支持下,当第N版首期《工作参考》作为内参出炉时,仿佛由自己为院里亲手种下了一颗种子,静待它随着研究院一起花开绽放。七年过去了,我从28岁未婚青年成为两岁孩子的妈妈,研究院也从0岁走到了7岁,我想,未来的日子,我仍将与研究院风雨同舟、共同成长,在不久的将来,中车研究院必将成为中车创新巨擎。

 

【技术部-田寅】

他说:

推迟再三落笔,不是因为懒,而是出于怯,数次打开电脑想写点什么,却有颇多感慨,思绪不受控的涌出,恍然无从下笔。建院七年,亲历六年半,这两千多天,有过伤苦,有过迷茫,也有过怡然自得。白手起家,艰难成长,点滴进步竟能让院内那几位国家级专家欣喜若狂,足以见得过去的几年有多么不易;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不甘随缘趁化却未曾想如此具有挑战,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经历。行文至此,不知所言,篇幅将尽,感激犹存,唯祝我院有科技之巅的实力,傲视群雄的魄力,以及为国分忧的能力。

 

 

【经济部-白莉】

她说:

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来研究院不知不觉快六年了,我也从研究院的“新人”变成了研究院的“老人”。这六年是研究院飞速发展的六年,也是我提升自我的六年。

“连接世界,造福人类”是我们中车人的使命,也是我的梦想。而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正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想而不懈奋斗。我深感作为中车人的骄傲与自豪。

研究院既是我工作的平台,也是我实现梦想的舞台,领导的关怀和团队的温暖,让我在工作中不断地获得养分,在一次次的人生经历中获得成长的自信。作为一名员工,企业的成败与自己息息相关。当我们主动承担起推动企业成长的责任时,就已经迈出了和公司一起成长、共同提高的步伐。

强院有我,不负韶华,让我们携手并肩,共筑研究院美好明天!

 

【财务部-白月欣】

她说: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我与研究院已经共同成长了六个年头。诚伏六年,我经历了企业点点滴滴的发展......部门从无到有,员工队伍从十几人到百十人,办公条件从仅容纳两人的不分季节有太阳晒就热到发蒙的“温室”到宽敞明亮的大办公区,从简单无味的员工盒饭到饭菜丰富的员工食堂,从繁杂单调高负荷的工作到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建立......

这里有领导者的艰辛创业,项目人员的倾心投入,管理人员的任劳任怨,大家一直坚定信念、满怀豪情、苦中求乐、一往无前......成绩让我们喜悦,但不会让我们止步;创新让我们振奋,但不会让我们退缩。全院员工同舟共济、奋力拼搏,打造我们更加辉煌的明天。

 

【技术部-章潇慧】

她说:

不知不觉研究院都7岁了,我也到研究院工作6年了。这份工作,是我博士毕业后第一份工作,6年来初心不改,仍然希望自己能够为基础技术迈向实际应用做一份贡献。幸运如我,这6年的工作都在研究院这个平台上,不断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还有一句要说的,这几年我竟然都没有长皱纹呢,一定受到了研究院年轻、活力的氛围感染。希望能与研究院共成长!

 

【财务部-窦聿涵】

她说:

在研究院迎来7周岁生日之际,我入职时间也快6年了。常常回忆起第一次来研究院面试的情景,整栋办公楼里除了面试官并没有看见其他人,显得有些冷清;也清晰的记得刚入职那半年,每天早上大家围站在五层办公室最里面的桌子边一起吃包子的情景。而如今的研究院,已经是上百人的规模,经常遇到叫不上名字的新员工;各项科研成果,在建党百年的活动中摆了满满一屋子……七年时间,研究院的飞速发展,有我的小小贡献;而我也在这过程中,不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每每想到这些,就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期待接下来我与研究院共同成长的更多个七年,也期待着见证研究院更加辉煌的明天!

 

【综合部-马晓晖】

他说:

从2015年底入职到现在已经将近6年时间,我经历了科技、运营、投资、采购、行政与合同管理等职责,也见证了人员、部门、办公环境等越来越完备,科技成果初见成效,管理工作日趋完善,企业文化逐步建立。涌现出一些显著的科技人才,这体现了个人理想与集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契合度,相互补充,相互成就,可以说是一种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也沉淀了我自己,内心逐步升华。

创业过程,成就大我和小我的过程注定艰辛,取得的成绩是进一步飞跃的基石,在未来的工作中,坚定个人和集体理想,继续奋斗。

 

【运营部-李桂莲】

她说:

2015年12月,我第一次迈进研究院老楼的大门。从此,便结识了一众踌躇满志、斗志昂扬的同志,经历了几年废寝忘食、披星戴月的日子,见证了我院风雨兼程、突飞猛进的成长。

那时候,每个清晨,我们在5楼厕所门口,边吃包子边侃大山,幻想着有朝一日有自己的食堂。那时候,每个中午,围坐在会议室桌子前,边吃盒饭边聊人生,畅想着研究院叱咤风云的场景。那时候,每个夜晚,在赶末班地铁的路上,回首张望办公楼,研究部门那层总是毫无悬念的灯火通明。

而今,我们已涌现了不少的科研成果,对得起曾经的奋斗。担任过综合、机要、党群、人事劳资各个岗位的我,倍感荣幸曾为之增砖添瓦。而今,研究院已7岁,祝生日快乐,希望我们明天更好、更优、更美、更高、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