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车四方所参与的上海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系统国家示范工程项目启动会召开

来源: 2019-04-19

4月18日,上海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系统国家示范工程项目启动会在上海轨道交通梅陇基地召开。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展司、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中车四方所与清华大学、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等单位作为项目参与方参加会议并发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南京、青岛、杭州、苏州、无锡等地铁公司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专家参加会议。

为什么要启动示范项目?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蓬勃发展,截至去年底,国内建成地铁的城市35个,运营线路185条,运营线路总里程5761.4公里,实现网络化运营的城市16个。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中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系统的复杂性,管理成本很高,且网络规模越大,管理难度也就越大,对安全保障的压力和设施设备的稳定性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

中车四方所依托在轨道车辆跨系统的技术融合优势,携手上海申通地铁集团、中车长客股份公司、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等单位,共同研发“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系统”,实现城轨车辆检修模式由计划修向状态修全面转变。

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后,“上海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系统”于2018年5月获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示范工程,2019年1月被国家发改委批复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成为轨道交通行业国家示范工程。

示范项目有哪些技术特点?

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系统包括车联网系统、轨旁车辆综合检测系统、车辆维护轨迹系统三大组块。

1.车联网系统通过在列车上安装无线传输设备,对列车运行的状态数据与故障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列车状态实时监控及超大规模数据处理,新模式涵盖4000余项核心信号、信息,实现了列车95%的子系统远程故障监控。

2.轨旁车辆检测系统利用机器视觉、先进传感、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列车不停车自动检测,覆盖了不低于60%的人工目视检查作业和100%轮对尺寸测量作业,提高了受电弓、车轮等关键部件的检测频率,延长了关键部件的人工检查周期。

3.车辆维护轨迹系统将原来人工作业产生的各类数据电子化,同时补充了工具使用信息、物料流转信息、员工维修行为等数据的采集。系统在新模式下完成生产过程、物料移动、工具流转、生产质量等业务的过程数字化,通过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环节工作人员,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资源合理配置,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示范项目有哪些优点?

以上海地铁为例,17号线开线伊始,“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系统”同步上线。

在该系统的支持下,车辆检修由日检演变为8日检,检修内容和频次增加,而人员却大大减少,人车比由0.6减为0.33,为历史最低。

同时17号线的运营质量处于较高水平,2018年17号线列车无运营故障间隔里程超过10万公里,相比过去新线开通首年的运营水平提升63.7%。

在延长检修间隔的基础上,列车不回库检修也成为可能,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检修基地可缓建或占地面积减少。

可以说,智能运维系统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来说,主要目的在于减少运营故障、缩小运营影响、降低故障等级,确保运营安全;同时应对超大体量的轨道交通网络减少人工作业、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为影响、提升智能化程度。

到2021年底,智能运维系统将覆盖上海全路网18条线路1000余列车和全部27个检修基地。

智能运维系统项目实施后,将加速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系统的标准化及模块化,有助于建立全行业城市轨道交通各类运维数据采集、传输和应用体系规范化,提高系统推广可行性,并最终实现产业化的目的。

站在行业发展全局,中车四方所着眼用户需求,围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化战略实施,顺应我国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携手地铁业主、主机厂和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发智能运维系统,努力打造基于全寿命周期的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

中车四方所将继续在示范项目中担当重要角色,坚持包容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坚持产学研用新模式,携手推进轨道交通车辆检修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努力将智能运维系统打造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国家示范项目。

经过60年的发展,中车四方所已经形成了涵盖轨道车辆核心系统和关键产品的一体化技术优势,基于跨系统、跨专业的技术融合创新和轨道车辆试验检测能力为前瞻性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