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人民网]生产标兵张利好:精益求精守匠心 攻坚克难促发展

来源: 2019-05-06

 

人民网长沙4月29日电 (记者 匡滢 万丽君)“要想在公司里扎根下去,就得有一技之长。”张利好只要和车间的同事们聊天,都会语重心长地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俨然一副老师傅的神态。 “老师傅”张利好其实是89年的“新青年”,虽然年纪不大,但他已经是中车株机公司的“技术标兵”,早已熟悉各项车轮数控编程操作,并成功辅导考数控车工技师8名、高级工5名……

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同时不断吸收前沿技术创造处的新成果,这是对工匠精神的解释,也是张利好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要求。

“我是真的热爱这份工作,才会一直坚守”

2010年4月,21岁的张利好进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转向架事业部,9年的时间里,张利好一直负责车轮加工。

早上8点到车间,开设备,预热,检查设备状态,19分钟一个成品,然后是反反复复地检查确认,直到下午下班。每天两点一线,重复同样的工作,确实让张利好觉得很无趣。

“但我是真的很热爱这份工作,所以从来也没想过要放弃”。因为是自己的选择,张利好坚守下来。

白天,他在车间负责各种机车、城轨车辆、工程车等车轮的加工,晚上,他就利用休息时间,在附近的公司兼职一份编程工作,让自己的编程技能不至于生疏。

既然从事这个行业,就不能一直原地踏步。

2017年,张利好决定开始考技师。在准备考试那段时间里,张利好白天要在车间上班,晚上就去电气设备分公司,跟着高级技师学习实践操作,学完了回去还要看书背试题,将近两个月时间,张利好全力以赴,一次性通过了技师的考试。

拿到了技师证书的张利好,使命感更强了,做起事来也更有干劲。

2018年5月,中车株机公司建成了一条车轮数字化新产线,安排张利好和班长配合厂家参与调试。车间人手紧张,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于是,张利好晚上6点到12点在老线上班,白天上午9点到下午5点,张利好就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一头扎进了新产线的调试工作。

“新线越早调试好,我们的生产效率就能越早提高。”抱着这个信念,张利好攒足了劲,终于在2018年10月份将新产品线调试成功,比原计划提早了2个月。

“现在新线是智能化生产,只要14个左右员工就能操作,产量和老线差不多,效率提高了很多。”每次看到提高技术的成果,张利好都开心不已。

“不断学习,努力钻研新工艺”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十多年来兢兢业业地坚守,张利好并没有只停留在完成本职工作上,而是不断钻研工艺,通过科技创新,让工作效率更加高效,让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加高质。

“一个小失误,就造成不小损失。”2013年,张利好的徒弟加工出现差错。张利好心里暗下决心,要找出原因和解决办法,以后尽量避免出现同样的差错。

通过对车轮进行仔细分析,张利好发现,车轮加工过程中,切屑刃上各个点的前角不同,造成切屑变形大,切削阻力大,易产生节状铁屑,使其铁屑无法及时排出,卡在排屑槽内,导致螺纹尺寸偏大。

张利好查阅了大量资料,利用休息时间,在原有麻花钻的左右两边分别加入分屑槽。改进后,铁屑被一分为二,宽度减小、变形减小、切削阻力减小,排屑顺畅,不仅可以保证孔径尺寸,还可以延长麻花钻的使用寿命。新工艺一经推广,产品合格率从92.5%提高到100%。

现在,张利好由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转向架事业部工位长。身份转变了,但是他身上那股攻坚克难的劲儿却并没有变。

在加工管螺纹过程中,过高的次品率,让张利好皱起了眉头。加工流程并没有问题,那问题会不会出现在加工工具上?张利好细细检查了加工梯形螺纹的各类工具,终于让他发现了问题所在。

“刀柄是国产的,但是螺纹是国际标准。”张利好介绍,在加工过程中,两者没有达到完美契合,就会产生振动、扎刀、闷车等问题,不仅加工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还容易损坏刀具,影响机床精度。

画设计图、多次试验、找工友帮忙做出成品……张利好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设计出了一种刀柄夹套,能够弥补与螺纹之际的空隙,大大提高了螺纹生产的成功率。

现在,当“中国制造”迈向新时代的“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鼓点也激励着张利好。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他不仅上班时间围着设备转,业余时间也手不离书,不断充实自己。

“中国中车技术标兵”“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对业务的钻研与创新,为张利好带来了诸多荣誉,但是他却始终保持着谦虚好学的态度。

谈到自己是不是称得上工匠,张利好很谦虚,“首先在业务、技术方面,我上升的空间还有很大,然后传帮带做的也不是很够,需要自己更加努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五四青年节将至,张利好想把这句话送给众多刚毕业的年轻人,“即使参加了工作,也要不断学习,永远不要停止精益求精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