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株机共成长
一家三代人的株机情怀
株机公司是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我家从祖辈、父辈到我这一代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听着汽笛声长大,看着滚滚车轮成长,而今又感受到风驰电掣般的“中国速度”。在这片热土上,我从孩童长成青年,传承祖辈、父辈与机车结下的缘分。
60年前,爷爷见证了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诞生
说起爷爷和株机的故事,得从一张老照片说起。待我到记事的年纪,爷爷已是一个白发苍苍的退休老工人,我与他之间交流甚少,他的故事大多从父亲那里听来的。记得小时候,父亲带我去工人文化宫看摄影展,那个时候的中车株机还叫田厂,展览上展出了一些田厂的历史照片,其中有一张模糊泛黄的老照片里,一列火车头杵在画面中央,两侧是欢呼雀跃的人群。父亲一字一句地念着标题——“1958年12月,我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下线”。他说,新中国成立那年,爷爷便带着奶奶从武汉钢铁厂到这里工作,那个时候的田厂主要是对蒸汽机车进行维修,爷爷作为一名技术能手常常加班晚归。经过九年的研究和发展,第一台电力机车才成功下线。但是,那个时候的父亲也还是个孩子,哪关心这些呢,他的记忆里最甜的永远是那时的夏天,站在路口等待爷爷从厂里带回来的蜜枣冰棒。可是,我想爷爷难忘的回忆里,一定有1958年12月的那一天。我抬头盯着照片,不禁想象,在那一堆堆看不清脸庞的人群中,是不是也藏着爷爷的身影和他骄傲的笑容呢。毕竟,这是全国第一台电力机车,也是他们这代机车人的第一个“孩子”啊,它的名字由伟人命名为“韶山”。
40年里,父亲组装了一台台“韶山”型机车
1979年7月,贪吃蜜枣冰棒的小孩长成了17岁的楞头小伙,顶替了他父亲的职位走进了总组装车间,没有蜜枣冰棒的迎接,等待着的是明亮的厂房,喧闹的机器声和一群热情和蔼的同事。父亲说,他清晰的记得,他报到的第一天厂里正在组装“韶山号1型电力机车(165)号车”。
在1978年,田厂正式全面转产,彻底甩掉修理蒸汽机车,进行批量制造电力机车。在我父亲的手中,从韶山1型到韶山9型,再到韶四B型车、韶四改、韶四B重载电力机车,一列列火车从跑遍全国到跑出国门,技术越来越先进,车速越来越快,载重量越来越大,而这一代株机人依旧兢兢业业、忙忙碌碌,在冰冷的零部件之间和轰鸣的厂房里度过了他们青春岁月挥洒了他们辛苦的汗水。
曾经一腔热血的楞头小伙,如今技术娴熟,徒弟带了一大堆,曾经的满头青丝也抵不住岁月留下的银色痕迹。我有时候开玩笑地和他说:“爸,你老啦,该把担子交给年轻人啦!”他不屑地挥挥手,出门迈向了公司门口,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新时代,我接过了继续奋斗的接力棒
我,作为株机员工子弟,如今早已成为了新一代的株机人,在转向架事业部从事电焊工作已有四年,等于是在这里完成了一个“大学”的时间。四年里,父亲像带他的徒儿一般教我技术、教我株机人该有的工作态度,厂里的前辈也不吝赐教,让我学到了很多,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工作能手。
现在的株机,早已在国际享誉盛名。告别了曾经的经典之作“韶山”系列,迎来了更为现代的“和谐”系列。手中即便是一颗螺丝钉也要仔细拧好,因为它们将会构造成我“孩子”的模样。人到三十,开始憧憬做父亲的模样,每当我到一个城市旅游搭乘高铁、地铁的时候,都会不禁寻找熟悉的标志,然后指给身旁的人看:“你看,这个车是我们株机公司制造的。”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和父亲聊起了许多过去的事情,我们祖孙三代与株机相伴走来,相互成长,代代相承,一代人拼搏、老去,新一代的人继续拼搏,而株机在代代拼搏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壮大,越来越值得骄傲。
那天,和妻子在湘江边散步,经过了火车头广场,广场上摆放着蒸汽机车、韶4电力机车与和谐号机车,看着这三个具有年代记忆和标志的车型,仿佛看到了我们家与之相应的三代株机人。
都说株洲精神是“火车头精神”,那么一直维系并指引我们株机人不断前进的便是这“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韧劲,不管经历几代人,精神的传承一直在继续……
株机公司,我们永远为您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