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司机车事业部谢光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月26日、28日,谢光明先后受邀参加株洲市2018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模事迹报告会、湖南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并作题为《匠心筑梦,为列车驰骋保驾护航》的先进事迹报告。
5月2日,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清和,总经理傅成骏,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刘志平来到机车事业部交车车间,慰问谢光明及株洲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博。周清和勉励公司一线技能员工要充分发挥“高铁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推动公司“三零三好”目标的实现,助推公司产品走向全球。
(以下附谢光明事迹报告)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是谢光明,来自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今天,我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奖者在这里发言,感到无比激动与自豪。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匠心筑梦,为列车驰骋保驾护航》。
我虽然是一名普通的铁路机车电气装修工,但我的岗位很重要。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在头顶2万5千伏、脚踩380伏电压之间,对车头进行“全身体检”,确保每一辆机车性能完好、质量可靠地驰骋在世界各地。
1992年,我刚进厂,从事机床操作,凭着年轻人的一股冲劲和钻劲,没过多久,我就在全厂技术比武中拿了第一名,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技术能手”的称号。那一年,我只有25岁,能在一个近万人的大厂拿了冠军,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无法描述,就觉得自己很牛!
“走技能人才的路,是非常靠谱的,是受人尊敬的。”这次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鼓励,点燃了我钻研技术的热情,坚定了我做一名“大国工匠”的梦想。
1997年,我考入铁道部职工大学,2000年毕业后进入交车车间,成了一名半路出家的机车电工。刚开始,我既不熟悉设备,也分不清代号,那密密麻麻的图纸和数据对我来说就是“天书”。有一次,师父说有个开关没合上,我找了半天没找到,而师父花了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搞定了,那一刻我非常尴尬。当时,我就认定,要有真本事,须下苦功夫。
自那以后,我每天都拿个小本子,把所有的部件画下来,反复记,不懂的地方粘着师父问。这种方法看起来“笨”,但实际很有效果。很快,我可以默写画出车里大大小小的设备,熟练掌握了各种类型机车的工作及原理。工作之余,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提升技能上,通过不懈努力,考取了机车电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从一名调试“菜鸟”变成一位能处理各种机车“疑难杂症”的“全科医生”。
我喜欢琢磨,把排除疑难故障当成一种特别的乐趣,希望能够“用‘智力’创造‘效率’”。
我们每检测一台机车需要做28个工序、560多项性能测试、一万多根线路的检查,容不得半点马虎,否则,机车就不能正常使用。有时候找不到故障,就要把近万根线路都排查一遍,耗时短则几小时,多则数天,严重影响工作进度。我就琢磨,能不能找到一个更有效的办法呢?于是,我翻阅了大量专业资料,利用边角废料,再加上自费购的材料,专门设计了一个检测仪。只要指示灯一亮,就能知道线路是否有故障。这个检测仪火柴盒大,成本低,便于携带,成为班组解决线路故障的“神器”。
为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瓶颈,我带领团队持续攻关,解决了大量的难题,连续6年都获得公司技术攻关一等奖,主持或参与技术攻关10余项,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工时8000余小时,还降低成本500万余元;发明的先进操作法在中国中车集团的城轨、磁悬浮、新能源等产业得到推广运用,还有4项发明正在申请专利。
如何让大家少走弯路,也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去医院看病都有病例,我能否做一本“机车病例”,供大家参考呢?为此,我找资料,采访人,还原故障现象,总结提炼经验,编著了一本“机车调试案例集”,里面介绍了数百个问题。这不仅成为机车调试的“武功秘籍”,也成为大家提高技能的教科书。另外,我编著的其他4本教材也深受大家喜爱,还授课100余次,培训1000余人次,指导“出炉”了12名高级技师、25名技师。
我始终有这样一个理念,做一件事就要做好,做到极致。我就是要把我们研制的机车做成艺术品,做到完美无缺。因为只有匠心之作,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去年初,因为某海外客户突然提出产品设计更改,试验人员在改进时烧坏了两台设备,找不到原因,向我求助。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我决定攻下这一难关,结果发现是一个配件的问题,可是我们的配件供应商说没法修好,只能更换整台充电机。
“那怎么来得及哟!第二天就要交车嘞!”我急忙向供应商要来资料,经过几个小时的研究和检测,终于在第二天早晨解决了所有问题,并保证了顺利交车。这件事情,配件供应商说我解决了他们都没能解决的问题,称我是“排雷专家”。这一次,我并没觉得自己有多牛,但我喜欢这个绰号,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就要敢于“排雷”,尤其是咱们湖南人,更要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
在出口南非电力机车启动试制前,我了解到这批车是中车株机公司打入南非市场的敲门砖,试制下线只有短短半个月,生产压力巨大。我主动请缨:“我来扛,我带队负责。”
可是,南非机车采取直流、交流双模式供电,与国内机车截然不同。这种双流模式在中国铁路机车制造领域尚属首创,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白加黑”,“5加2”,连轴转,累了就在司机室打个盹,困了就躺在地板上眯一会,几乎天天“住”在车上。
有一天晚上,女儿打电话说“明天开亲子运动会,你早就答应我了的。”忙到凌晨3点,我抽空回了趟家,看见老婆孩子睡得很香,就在书房躺下了。没想到,早上6点多又接到同事电话,又要我回车间。于是,我在女儿书包上留了小纸条:“爸爸今天没办法陪你了,下次一定说话算数”。晚上,女儿打电话过来说,“爸爸,你还不回来,我都不记得你长什么样啦!”说实话,现在想起来都有点愧疚。
有付出就有回报。当南非客人看到身披中国红、肩镶南非国旗的车辆惊艳亮相时,都竖起了大拇指说:“中国工人了不起,中国制造很厉害!”
在这一刻,我认为所有的辛苦和遗憾都值得。因为,我们中车株机公司所做的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的代表作,代表的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只有精益求精,不断突破,我们的产品才能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誉满全球。
路虽远,不行则不至;事虽小,不为则不成。一个人一辈子不一定要干多少惊天动地的事,能把一件有意义的事干下去并且干好就是值得的!从门外汉到高铁工匠,由普通员工到劳动模范,我用一颗匠心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感谢省市总工会给了我梦想的舞台,感谢中车株机公司的培养,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劳动光荣,成就梦想,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我们为实现“制造强国”“交通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梁 超 张灿强 曾志佳 王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