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在“世界的轨道”上
——直击株洲“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之都”强势崛起

李文峰 郭畅达 朱晖 申明 谭洪汀 龙中柱
编者的话
轨道交通作为我省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个产业,省委、省政府将其放在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成立了湖南轨道交通行业产业基金,很期望株洲市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城,打造湖南轨道交通产业园,为全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做好示范。
早在2010年,省政府、中国南车、国开银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千亿产业集群,将株洲建成“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之都”。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主要集中在该市石峰区田心地区,于此“打造一个千亿产业,建成一座科技新城”,成了省及株洲市和石峰区各级的战略决策与共同意志。
几年来,株洲市和石峰区主动抢机遇、倾力打基础、不断破瓶颈,田心地区已集聚着中国最具竞争力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使轨道交通快速崛起为株洲市最大的产业支柱,成了全国先进制造业的示范性产业。
去年,株洲轨道交通产值达到760亿元,占据全市规模工业产值25%,并呈年均20%以上的增幅态势攀升,步步逼近“千亿目标”。
今年,该市将轨道交通城建设列为“项目攻坚年”重点推进的“一号工程”,明确轨道交通今年建成株洲首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后,力争到2020年,年产值新增1000亿元,达到2000亿元。
实现“两级跳”,达到“两千亿”,株洲,奋进在“世界的轨道”上……而更大的目标,致力于将轨道交通城打造成株洲“中国动力谷”最强引擎,引领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同心多元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奋起赶超万亿级工业总量的城市标兵!
“建好一座城、打造三中心、实现两千亿”——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做强轨道交通产业优势,为时短短6年。
更何况,“千亿只是基础,万亿才是目标”——自我加压负重奋进,做大装备制造工业规模,担子可谓不轻!
株洲,能做到吗?
“逐梦前行,同频共振、同轴共转、同心共济一列车,走稳走好、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一个调,株洲,已众志成城,亦众‘智’成城!”7月下旬,我们来到株洲采访,市委书记贺安杰意味深长说。
诚如这座城市精神的形象标志——“火车头”,株洲,不好多言,认定了目标,就一往无前,只争朝夕,在“世界的轨道”上全速前进……
总投资达109亿元的轨道交通城强基项目及轨道智谷、电机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于7月2日深圳投资推介会上成功签约;中车株机相继下线国内首列最快时速超大编组地铁列车、中国首列出口欧洲动车组,其牵引关键子系统与核心动力,分别由中车株所和中车电机提供,所需零部件产品70%在本地区配套完成,部分产品高达97%……
打开“梦想大城”,冲刺“千亿大关”,株洲轨道交通七月季成绩单亮点瞩目。
续写“轮轨”上的“责任与领跑”,株洲,坚韧不拔,行稳致远,强大的阵容劲量正喷薄而出。
同频共振,共赴使命——乘势而上,加速崛起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千亿园区”,高端打造闪亮全球的“中国名片”
7月7日,天空透蓝。
株洲轨道交通城响起一声悠扬的汽笛,来自“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车株机,宣告湖南株洲成功下线中国首列出口欧洲动车组!
这是一款完全符合欧洲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TSI的“中国车”,堪称与不久前亮相北京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联合出海的“国家名片”。
就在3天前的7月4日,这里下线了国内首列最快时速超大编组地铁列车。
也就在去年的7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考察时称,中国装备走出国门,“株机”的机车、地铁和动车都是代表作,并寄语当好“走出去”的先锋。
这样的下线,在湖南株洲习以为常,但在中国轨道交通发展上,每一次无不具有标志性意义。
此次下线在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重组成立中国中车之际,无疑是合力铸打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巨无霸”的“开炉”之作,并且是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快速推进大背景下输出的中国高铁,表明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获得欧洲国家的认可,有利于中国轨道交通产品“走出去”战略实施,彰显着湖南株洲是重要的“推动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
而在此之前,中国出口到欧洲的轨道交通产品一般为电力机车、地铁和轻轨列车。
下线仪式上,中国中车副总裁楼齐良说,中国中车致力于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为全球客户提供世界领先的高端装备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已风靡全球6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希望中车株机动车组乘风驶向更广阔的国度,焕发更别样的光彩。
“让我们株洲造的‘中国车’从马其顿起跑,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欧亚各国经贸联系,促进相关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让轨道交通成为湖南和中国的金名片!”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和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的高度关注,激励株洲放大发展优势,做大产业强势,加速崛起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千亿园区”,高端打造闪亮全球的“中国名片”。
东风已至擂战鼓,同频共振赴使命!
株洲是中国的电力机车发源地和动车组发祥地,轨道交通历经近80年发展,拥有完全自主配套的产业基地,具有先进的制造手段和完备的研发体系,不仅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集聚最高,而且创新能力最强、品牌声誉最响,在全国的引领作用是公认的。
但是,机遇面前你追我赶,株洲如不乘势迅跑,也会丧失领先地位。
株洲,甘于落伍吗?
“NO!”
回答铿锵有力,底气来自科学的决策水平。
去年,株洲在全省成立了首个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来自行业领域的5位特聘专家和25位专家委员,肩负为株洲城市发展方向和重大规划当好决策智囊重任。
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中车株机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友梅和中车株所总经理丁荣军,便在特聘专家之列。
前者还是博士生导师和“中国制造2025”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项目课题研究组组长,后者则是轨道交通牵引电传动和网络控制专家,正引领着株洲轨道交通“千亿梦想”在“两条钢轨”上疾驰飞翔。
“株洲打造中国动力谷,建设轨道交通城、通用航空城、新能源汽车城,打造3大动力千亿产业集群,领跑株洲经济,轨道交通应该是一个核心产业,最有可能建成株洲首个‘过千亿’的产业集群。”去年11月27日,株洲市委决咨委第一次会议,围绕打造“中国动力谷”、编制“十三五”规划等议题展开,刘友梅毫不谦虚地建言。
丁荣军直言不讳:对于地方来讲,不仅要支持龙头企业和央企发展,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的技术在本地区能否扩散,这主要取决于在本地区能否有配套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就现状轨道交通城而言,更依赖于“动力谷”的整体科学设计与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等相关产业发展,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代表中国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水平的一个地区。
此后不久的12月9日,株洲市委、市政府就推动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发展,与全市大和中小企业负责同志面对面调研座谈,形成共识,统一意志,集中力量围绕“大”而抓好其核心技术的产业延伸与相关配套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树立起“抓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是抓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未来”新理念。
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告诉我们,今年,株洲将轨道交通列为“项目攻坚年”重点推进的“一号工程”,以市政府1号文件,颁布支持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并出台2015到2020年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从今年起,要抢抓难得的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实施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战略。
株洲“两级跳”,关键看“石峰”。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抓住省及株洲市加快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巨大契机,早在2010年,石峰区区委四届一次全会上,便提出了“两个率先”目标,即在全省率先完成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在全市率先把轨道交通建成首个千亿产业集群,将一幅“南提、北拓、西进”战略蓝图,覆盖其91.3平方公里土地,决心抢占发展制高点,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
“南提”:秉持“两型”理念,逐步淘汰清水塘地区传统“三高”企业,把有序承接轨道交通产业转移列入这一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点,致力将清水塘打造成老工业基地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
“北拓”:发挥田心地区轨道交通产业技术、人才、品牌优势,以“造城”方式,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轨道科技之都和全国示范的低碳活力新城,建设一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轨道交通城。
“西进”:依托九郎山国家森林公园,突出“五色九郎”主题,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打造具有湖湘风貌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区,使之成为轨道交通城的生态别苑和长株潭居民假日休闲的靓丽名片。
自此以来,石峰紧扣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这个关键,坚定不移地加快田心“北拓造城”步伐,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大力开发轨道智谷等工业地产,支持中车3大主机企业建设研究院,扶持核心制造企业、配套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引导轨道交通产业向生产性服务业延伸,构建起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倾力打造全球轨道交通产业最具竞争力的版块。
如此算来,株洲“两级跳”,今年实现“一级跳”,也奋斗了6年。
“六年铸辉煌,未来更可期!”
修订完善一新的株洲轨道交通城规划蓝图夺目而出。
展现世人面前的这座“城”,从石峰田心地区轨道科技城建成区起步,无缝对接株洲云龙示范区拓展区,实现跨区产城融合联动发展,打破了田心地区目前非解决不可的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瓶颈,由原31.2平方公里扩大到38.7平方公里,是集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服务(物流)三大中心为一体的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城。
乘势开启“大城新梦”,奋力打造“千亿园区”。
受省委书记徐守盛、省长杜家毫委托,副省长黄兰香率领株洲市委书记贺安杰、副市长何建波及石峰区区委书记罗伟等一行,于6月10日专程访问刚刚成立的中国中车总部,与中车集团董事长崔殿国、总裁奚国华等进行友好而深入的恳谈。
黄兰香强调,我们建设的株洲轨道交通城,是集成创新之城,是集群繁荣之都,而建设过程也是在努力创造最优越的投资发展环境,希望双方延续良好势头,继续深化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宽领域合作。
崔殿国表示,株洲是中车最重要的基地之一,会把握原则,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一如既往支持优势产业发展,并深入分析湖南提出的建议,使旗下的株洲企业进一步做优做强。
崛起“千亿园区”!
擦亮“中国名片”!
株洲,义无反顾站上新起点……
同轴共转,共促跨越——强势推进,加快形成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千亿集群”,高标铸就世界品牌的“中国方阵”
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传来消息,中国“和谐号”动车组参展模型惊艳全球目光,更引起德国参观者的注意。
因为,德国铁路公司计划未来3到5年内,在中国采购列车及配件,并将在中国开设一个国际采购办公室。
这对于受让德国西门子技术跟跑的“学生”——中车株机等来说,也有机会在“老师”面前展示身手,代表“中国制造”,走进世界公认的“制造强国”德国。
去年3月,习近平主席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见证,中车株所旗下的时代新材已身手一秀,完成了对德国采埃孚集团BOGE橡胶与塑料业务的整体收购。
谈起这起斥资24亿元的海外并购,中车的“时代新人”自豪地说,他们现在拥有“BOGE”在德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巴西及中国几乎100%的资产,使BOGE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核心技术和产品实现了向汽车行业延伸,成为领跑全球化的汽车减振产业巨舰。
在为“中国车”提供核心动力的中车电机车间,技术人员正在为即将出口德国阿海珐海上风电项目5兆瓦半直驱永磁发电机进行调试检测,这是中国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首次进入欧盟市场。
在国际市场上树立品牌,发挥“1+1>2”的效应,既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合作始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的国家工程。
去年12月,习近平主席和南非总统祖马共同见证,中车株机与南非Transnet集团签署了轨道交通装备合作协议备忘录,双方在南非成立合资企业。以基地为辐射,中车株机拓展了南非以外地域的相关业务。
今年7月,中车株机东盟制造中心在马来西亚建成投产,让马来西亚成为东盟第一个拥有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制造能力的国家,也让中国铁路装备拥有第一个海外制造基地,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第一批示范基地。
来到中车株机采访,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周清和说,由此反观株洲的“两级跳”,其实也是助推企业由“走出去”到“走进去”根本转变的“两级跳”,公司已先后在国内外建立子公司21家,其中株洲3家、国外4家,去年以来新增订单434亿元,也为“两级跳”增强了“体量”。
刚刚参加完7月22日省委举行的落实“中国制造2025”专家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归来的刘友梅院士说,株洲“两级跳”,不止是实现产业由“一千亿”到“两千亿”产值翻番的“两级跳”,是依托我们“美丽田心”由“一区独大”到“跨区发展”战略转移的“两级跳”,更是持续给力企业由“跟随者”向“引领者”地位转化的“两级跳”,推动湖南乃至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发展转型的“两级跳”。
中车株机的前身是始建于1836年的田心机车厂,独拥中国机车文化基因深厚底蕴。刘友梅迄今在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与他的团队创新成果颇丰。
正因如此,在全球业界着眼于“工业4.0”的今天,中车株机为主创单位先后参与了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研究”、“工业强基战略研究”及“中国制造2025”规划,完成了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研究工作,成为中国行业理念的领跑者。
这次座谈会上,省委书记徐守盛强调,要牢牢抓住新一轮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着力推动湖南制造由大变强,希望各方广泛参与、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抓好建设制造强省这项长期系统工程。
落实省委最新指示,株洲市市长毛腾飞就深化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行动,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加快形成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千亿集群”,高标打造世界品牌的“中国方阵”,支撑“两级跳”跳得又稳又好。
按照“产业高端化、产品系列化、配套本土化、市场全球化、产城一体化”原则,株洲市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企业培育、产业延伸、城市提质、金融服务等主要行动,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城老区提升和新区开发,优化发展空间,强化创新中心,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优出强进”,在全球市场抢占更多份额。
秉承石峰区2010年以来构建的“一廊三带五园三中心”,这次调整为“一廊两带五园三中心”,继续“北拓造城”,挺进云龙示范区,推动轨道交通城在空间上纵深发展,打响世界品牌战略。
“一廊”为中部低碳共享生态廊,“两带”系东部城市综合服务带和西部轨道交通产业带。在此之中,围绕服务主机产业园,布局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和物流产业园,以及产业延伸的新产业园、IGBT应用及电子产业园,联动打造与世界深度融合互动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和服务(物流)三大集成创新中心。
今年起,株洲市将在6年内,总投资552亿元,新增用地1.09万亩,加快园城合一,推进创新发展,力争国家及省级研发机构新增17家,达到45家,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400件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80%,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1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分别达到2家、4家和100家以上,确保新增产值1058亿元。
进驻石峰的株洲轨道交通城建设指挥部及株洲国投轨道交通城发展有限公司,两块牌子,一套兵马,一边协力协调当前的“千亿攻坚”,一边下好关乎未来的“先手大棋”。
“按照工作目录化、项目清单化要求,经进一步梳理,确定产业及道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3大类149个重点项目,已建立起新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项目库。”在株洲轨道交通城主机产业园,前来考察调研的株洲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文彬稳操胜券介绍说。
石峰区区委书记罗伟介绍,市区两级将先期投入主机产业园122亿元,依托田心高科园原规划工业用地900亩,支持中车3大主机企业国际研究院等22个项目建设,扩大电力机车、地铁及城轨车辆、城际动车组、中低速磁悬浮、牵引电机和变压器、牵引电传动控制系统等主打产品生产规模。
而22个项目中的中车株所IGBT产业化项目,还将被独立出来,在云龙拓展区专门设立IGBT应用及电子产业园,占地2000亩,投入比主机产业园多“3亿元”,依托IGBT核心技术,加速形成以IGBT核心企业为龙头的新的千亿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第二、国内唯一的大功率IGBT产业化基地,标志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大功率变流装置有了“中国芯”。
与之基于主机核心技术的产业延伸的一系列新产业,也在云龙拓展区自成一园,占地2100亩,投资120亿元,先期布局风力发电机产业拓展、国际化投资等11个项目,产品主要包括有轨和无轨电车、城市游乐车、新能源装备、深海机器人等。
做大做强零部件配套产业园,规划工业用地4800亩,投入136亿元,建设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引进100家中小微企业,包括承接主机企业剥离项目,预安30个项目,鼓励配套企业进行欧盟TSI标准、美国AAR标准等国际标准体系技术和产品认证,加大对阿尔斯通、庞巴迪、西门子等国际知名轨道交通企业零部件供应,提升全球配套能力。
为“走出去”敞开首善之门,规划占地2000亩的物流产业园。其中,轨道交通城新增物流用地570亩,投资20亿元,助力在建的中车株洲物流基地,争取中车物流总部落户株洲,并在轨道交通城周边规划建设广铁物流和中南金属物流两个项目。
精耕细作于轨道交通城,让品牌开花,让产业结果,园园枝繁叶茂,满城欣欣向荣。
如今,株洲轨道交通城已是国家轨道交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今年6月1日被省政府授牌为“省特色产业园”。
不久前,中车株机成为湖南唯一入列“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层面企业,而湖南4个入围国家首批智能制造的专项项目,也均被株洲轨道交通企业囊括。株洲在“制造强省”建设的40个重点项目占据10个,其中轨道交通项目占到8个。
强势打造集成创新之城,强劲注力集群繁荣之都,株洲政企同轴共转、共促跨越,在参与国际竞争与促进经济转型的双向互动中,让品牌说话,让产业壮声!
崛起“千亿集群”!
跻身“中国方阵”!
株洲,扬帆出海踏浪新征程……
同心共济,共襄盛举——顺势而为,加劲追逐领跑世界的轨道交通“千亿梦想”,高度诠释敢于担当的“中国速度”
“顺势而为,全力以赴,打好千亿攻坚大会战,奏响石峰发展最强音!”
6月23日,朝阳绚烂,石峰区轨道交通城征地征收指挥部办公室格外通亮。这里正抓住“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时光,进行每日一次的项目攻坚调度,随着一声亲切的“同志们啊,再努把力”,区委书记罗伟来到大家中间。
事先不打招呼、不发通知来督查,是罗伟一贯的督战作风。
这次风尘仆仆赶来,罗伟为赶在6月底前务必完成2400亩项目土地调查来鼓劲加油,把攻坚的劲头鼓得更足、士气提得更高、目标咬得更准,同心共济,共襄盛举,加劲追逐领跑世界的轨道交通“千亿梦想”,高度诠释敢于担当的“中国速度”。
如何继续保持石峰区轨道交通领先优势?
罗伟也就株洲的“两级跳”,谈了个在激发内生动力上寻求新的增长点的观点。他指出,面对新机遇,面临新挑战,石峰要实现区域发展由“做强田心”到“做大全区”华丽转身的“两级跳”,全面建设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化新城区,这是当前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心中的梦想和追求,决不能辜负时代期盼。
“功成不必在我、克难理应在我!”
这些年,石峰区区委致力抓基层、转作风、带队伍、促攻坚,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为推动围绕项目供地、项目建设和项目融资抓攻坚提供坚强保障,使项目攻坚保持了一股冲劲,让产业发展保持了一股强劲。
产业要发展、项目要落地,基础是供地。目前,石峰区已批回供应轨道交通城产业、基础设施、安置、廉租房及经营性储备地各类土地4950亩,其中,产业类占到2764亩,累计完成征收土地3300余亩。
破解项目融资难,石峰区于2010年成立了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股份公司,去年又与区株洲循环集团实行股权重组,两大平台公司和区财政等部门主动出击,先后获得国开行16.5亿元贷款及省转贷地方政府债券2亿元,并通过引进产业及配套项目29个,合同引资60亿元。今年,市区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斩获70亿元轨道交通专项产业发展基金和政策性贷款。
近3年,石峰区还搭建国家轨道交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国家级区域性平台3个及争取大型科技项目1个,既有利于打造集成创新“洼地”,又获得了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同时,为企业申报省及部级科技项目116项,获取科技项目资金2.12亿元。
为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今年1月29日,区委书记罗伟亲赴省科技厅,参加了科技部等国家19个部委组织联合会审的新区申报网络视频规划PPT汇报和答辩,得到专家肯定,此项申报已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复。
供地融资双管齐下,项目建设风生水起。
仅去年,石峰区在轨道交通城启动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93个,过亿元的达13个,累计完成各方投资61.7亿元,相当于该区5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区委副书记、区长龙志华高兴地对我们说,释放前年项目建设、去年项目攻坚“年活动”势能,今年接续开展“千亿攻坚年”活动,紧随3月31日动员大会一开,全民参与进来,全社会在投入,攻坚高潮迭起。
“一个目标一条心,一种责任抱成团,一套机制活全盘”,与以往“年活动”一样,成立区委书记任政委、区长任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特设轨道交通城征地征收指挥部,设立重点项目投资额及主要经济指标协调等7个相关攻坚组,强化对口服务、调度督查、问题交办、通报约谈和考核问责,以实效论英雄。
石峰区今年需征收土地2400亩,涉及300多户城乡居民,任务很重。
结合“党建提升年”活动,区委推动“百名机关干部下项目”,与专业攻坚队伍一起,发扬“5+2”、“白加黑”、“雨加晴”优良传统,开展“中午学习、每日调度、每周排名”比学赶超。时至6月底,他们仅用1个多月时间便完成涉征房屋土地调查,接着马不停蹄全面启动上户签约。
“一天签了16户,来势相当好!”7月20日凌晨一点,石峰区轨道交通城征地征收指挥部驻地仍然灯火通明。征收队伍在总结过去24小时的攻坚成效时,乐得睡意全无,浑然不知疲倦。
“这是对轨道交通城征地征收前期工作最大的肯定!”他们十分欣慰地认同:里面饱含了涉征群众对株洲轨道交通千亿产业的深情支持,凝结了石峰征拆战线全体同志的智慧与汗水,也印证着株洲市及石峰区追寻轨道交通产业腾飞的筑梦历程。
几个小时过后,希望的曙光又将展现。瞧他们那劲头,定会精神饱满走在铺满阳光的和谐征拆攻坚路上……
在他们走过的路上,可以毫不夸饰地说,月月有项目开竣工。
1月,中车时代电气半导体重点实验室暨碳化硅器件产业化项目开工;
2月,天力锻业轴类产品机加工基地开工;
3月,中车株机不锈钢城轨生产线竣工;
4月,中车株机自主化城际动车组技术平台搭建及产业化项目竣工;
5月,石峰工业地产配套工程开工;
6月,联诚牵引装备部件配套项目等3个竣工,轨道交通城田林路二期B标项目等5个开工;
7月,轨道智谷二期项目等多个开工;
……
今年,市区两级新开工及续建项目多达54个,计划今年投资近200亿元。抓进度,促落实,省市区三级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齐上阵,联系项目强攻坚。
作为主抓工业的副省长,黄兰香今年已多次深入株洲考察,督促“两级跳”进度。她不仅委派省政府副秘书长陈仲伯前来“月调度”,还坚持靠前指挥“季调度”,现场解决推进难题。
株洲市市长毛腾飞、常务副市长赵文彬、副市长何建波等市领导,亲自抓4大重中之重的产业类重点项目建设。其中,轨道交通城等3个重点新开工项目,总投资近60亿元;中车株机整机扩容、新品研发及产业化工程续建项目,包含磁悬浮系统、储能式有轨电车、自主化城际动车等11个子项目在内,总投资达50亿元。
石峰区强化履职尽责意识,实行“千亿攻坚年重点项目问题销号制”。
我们在石峰区政府机关大厅看到,6月18日已将“千亿攻坚年”二、三季度开竣工重点项目问题销号一览表和征地拆迁任务交办一览表制成展板陈列厅内,详细列出了重点开竣工项目和征地拆迁的工作任务,明确了具体交办问题、办理要求、销号时间等,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问题销号”,“销”除懈怠;“时间倒逼”,“逼”出动力。
据区项目办的同志介绍,项目进展发布当天,就有责任单位主要领导主动来反馈情况,表示“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实现“中国速度”,需要敢于担当!
实现“千亿梦想”,需要真抓实干!
希望在前,重任在肩。
株洲,全速前进奔向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