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经日报2011-07-01
长城网7月17日讯(贺宏伟)驰骋在京津、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上的时速3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风驰电掣般跑出了394公里的时速,超过了飞机起飞的速度,也创造了世界高速列车史上“两车重联”状态下的新纪录!
创造这一“中国速度”的是第一代中国高铁工人,其中一位就是人称“中国高铁工人标杆”的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张雪松。
个头不高,一身蓝色工装,鼻梁上架着眼镜,年轻的脸庞透着几分书卷气。张雪松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内向、安静,但一说起自己看护的“机器人”,他像变了一个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同事和家人都说张雪松干起工作总有股“轴”劲儿。
2005年5月,唐车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引进动车组生产技术的谈判进入白热化阶段。张雪松受命带领从各单位精心挑选的16名精兵强将,负责研究磁悬浮列车和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技术,并在一个月内造出试验车体。
当一台台标满外文的陌生机器安装好后,大家顿时傻了眼:设备从没见过,材料也不再是熟悉的铁皮而变成了铝合金,原来的焊枪变得不那么听话,工件也不听摆弄。而外国专家只留下一堆图纸和外文说明书,走人了。
“国外的先进技术严格保密,国内又没有可供参考的先例。我们只能一项一项进行参数试验,一项一项确定指标。”张雪松说。
“为什么不用反变形对付变形?”张雪松带领团队,先从一个个小截面进行试验,2米、5米、10米……在成百上千次失败后,那股“轴”劲儿支撑张雪松攻下了难关。他和团队摸索出不同材料的收缩预留参数,积累了“反变形量”、“焊后调修”、“调修加热温度控制”等8种详实的数据,为动车组的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
一个月后,张雪松和团队按时交出了一个与图纸一模一样的动车车体。“这不仅为以后的生产摸索出大量参数,更让外方知道,中国也有一批具备生产高速列车能力的优秀产业工人。”唐车工会主席孔学云自豪地说。
张雪松和他的工友们,正在克服挑战,向更快更高的“中国速度”挺进。
2005年11月,铝合金分厂引进几十台大型进口尖端数控设备,但公司能够担当这些尖端设备维修的人员凤毛麟角。关键时刻,张雪松主动请缨,通过参加培训和自学,迅速掌握了数控机床电气机械理论知识和装配维修等操作技能。
价值2000多万元的5轴FOOKE加工中心,由德国技术人员负责现场安装,张雪松和工友们配合德方工作。起初,德方专家瞧不起中国工人,凡是精细的工作一律不让他们做。张雪松就每天跟在德方专家身边,仔细观察。一次,在拼接机床主床身时,张雪松发现地基打孔位置与机床安装位置不符,马上通过翻译指出了德方工作的失误,固执的德方技术人员认为安装没有问题,最终造成返工。这件小事令德方专家对张雪松刮目相看,主动邀请他参与机床的安装和调试。在60米导轨安装过程中,张雪松发现其中一处缺少地脚配件,德方专家及时处理,避免了又一次重大返工。这两件事令德方专家对张雪松竖起了大拇指。
在时速300公里动车组项目生产时,铝板焊接质量成为重点,铝板在焊接时要求打“坡口”。与公司合作的西门子图纸标注的破口角度为60度,工厂设备处从国外进口一台坡口机。员工们在给铝板打坡口时发现坡口机打出的坡口角度最大为57.5度,与图纸要求有些偏差。如果按以前的自由公差的要求完全能达到要求,但西门子人员对此要求非常严格。张雪松与几位工友组成了攻关小组,找来图纸对破口机的结构进行详细分析,找出了解决方法,把坡口机“铣刀抬头部位”做了改进,终于使坡口机能铣出60度角,完全与图纸技术要求一样,做到没有一点偏差。
近年来,张雪松带领工友先后完成项目攻关、技术革新109项,成功完成国内首辆铝合金车体和磁悬浮列车车体,为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铝合金车体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跨越,提供宝贵经验。
“我愿做一颗永远发光的螺丝钉,镶嵌在高速动车组上,畅游中华大地;我愿做一个优秀的高铁工人,做一个有志气有能力为中国争气的好工人。”这是张雪松在一篇日记中写下的话。如今,张雪松和他的工友们,正在克服一个又一个挑战,向更快更高的“中国速度”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