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中车戚墅堰所:护航中国速度 履行央企担当

来源: 2021-11-03
分享到:

中车戚墅堰所是中国中车的核心成员,自主研发智造的齿轮传动系统、钩缓制动系统、减振降噪装置、踏面清扫装置等关键部件让中国高铁实现了跑起来、连起来、开得稳、停的住。几乎每一列奔驰的“复兴号”上,都涌动着来自戚墅堰所的智慧和汗水。护航中国速度,擦亮中国名片,戚墅堰所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中车的殷切嘱托。作为中央企业、“共和国的长子”,戚墅堰所更是时刻谨记央企身份,履行央企担当,让“连接世界 造福人类”的使命,涌动在企业经营的血脉中。

做安全生产的业内标杆

“如果没有争抢那几秒钟去闯红灯,就不会被疾驰的轿车抛向高空,又狠狠摔下。每做完一个鉴定,我都会想,如果时光可以穿梭,我就能提前提醒他们,一定不要放松‘安全’这根弦!”一名从事司法鉴定的员工在台上真情讲述对安全的理解和工作的感悟。这是戚墅堰所安全事故学习感悟演讲比赛的现场。381篇作品中脱颖而出的19位作者立足岗位、聚焦安全主题做分享,推动作业风险和管控措施融进骨子里,化入血液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命关天,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生命至上,戚墅堰所始终将实现安全生产、保障员工安全权益作为重要衡量指标。

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工伤预防形势依然严峻。开展工伤预防项目,有益于推动事后管理向事前预防的转变,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戚墅堰所作为中央企业,不但积极做好本企业的工伤预防工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还在地方政府的指导支持下,以全供应链工伤预防能力提升项目为载体,带动区域产业链中小企业工伤预防能力的提升,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戚墅堰所供应链共涉及企业上千家,70%分布在常州地区。近年来,戚墅堰所组织供应链安全管理专项调研,优化管理流程,制定监管措施,但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部分中小型企业工伤事故预防还处于初级阶段,安全管理水平较低。戚墅堰所希望通过全供应链的工伤预防能力提升项目,以自身为主体,建立供应链工伤预防管理体系,“疏”“堵”并举,带动供应链企业增强工伤预防能力。

项目实施过程中,戚墅堰所成立供应链工伤预防管理提升工作机构、梳理预防管理职责和流程,建立安全培训教育机构,创建网格化的工伤预防监督体系。一方面组织开展系统的技能提升培训、交流学习,另一方面加强业务合作中的安全监管,集中解决中小企业工伤预防建设中管理人员水平较低、管理资源不足、“不会管、不能管”的突出问题,让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了解管理要求、管理标准、管控重点及管理方法,真正做到关口前移,提高区域安全管理水平。

“目前,我们已经筛选出涉及机加工、铸造、焊接、热处理、设备维保等行业的重点供应商50家,根据行业特点帮助他们识别现场作业风险并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工伤预防能力。”企业安全管理主管田连成介绍道。

早在2009年,戚墅堰所就建立了较为成熟完整的安全生产体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建立“一本四化”安全文化模式,让安全理念“内化于心”、安全制度“固化于制”、安全物态“物化于源”、安全行为“外化于行”。戚墅堰所以对职工和企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安全生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搭建安全大厦,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快速发展。

2017年,戚墅堰所获评国家应急管理部和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共同颁发的“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单位”。2019年,企业成为全国首批安全生产守信联合激励“红名单”单位。2021年,企业入选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和《企业管理》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首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最佳实践案例”。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

如果说安全是对伙伴的守护,那么绿色就是对全人类的承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将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实现蓝天、碧水、净土提出了工作要求,指明了工作方向。戚墅堰所闻令而动,将“绿色”议题纳入全局性和战略性高度谋划。2018-2020年,围绕“专业管理、源头治理、措施到位、有效运行、合法合规”的环保管理方针,系统梳理出135个污染防治项目,并在降本增效的高压环境下投入5400余万元,开展为期三年的污染防治工作,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绿色发展,征途漫漫。环保,是第一课题。

作为材料工艺研究所,戚墅堰所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工艺和技术的手段“解题”。“最典型的是水性涂料的运用。”戚墅堰所环保管理主管吴岩超说:“我们在工程机械涂装作业时,用水性涂料替代了原先的油性涂料,作业环境明显改善,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也控制在10mg/m3以下,远低于120mg/m3的国家标准。”金属型铸造、3D打印、树脂砂再生回用、风电齿轮制造、轨道交通齿轮箱和减振降噪技术应用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及运用都是戚墅堰所为绿色发展贡献的智慧。

在推进污染防治专项治理项目的过程中,戚墅堰所不计成本,不遗余力。为做好热处理车间油烟净化改造这一项工作,戚墅堰所就花费近2年的时间,投入580余万建设了4套湿式旋风除尘+低温等离子环保设施。改善后设备的油烟收集率达99%,彻底改变了以往车间油烟弥漫的旧貌,在项目中开发的排烟U型管及预喷淋装置,也有效防范了管道附着油污引发火灾的风险。

在淘汰落后产能,推广绿色工艺,实施自身专项治理项目外,戚墅堰所着力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建设。“我们在开展全员环保培训的基础上,面向全体供应商宣贯了节能环保要求,对86家重点供应商进行EHS风险审核、监督整改,淘汰了不合规供应商。目前公司业务几乎都集中在环保达标企业。”。

戚墅堰所对于污染防治问题的作答,并不只满足于环保方面,而是向节能、节材方向延伸。“一方面,我们通过加装绿色照明、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太阳能光伏发电、能源信息化建设、节水改造、车间节能改造等方式节约每一份能源;另一方面,也通过推广循环包装材料、回收利用废砂和机加工铁屑等方式,提升耗材的价值。”

以绿色照明改造工作为例。在车间内,功率高、照度低的金卤灯、高压汞灯等被更换成相对功率低、照度高的LED工矿灯,既节能又更显明亮。在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改造新型LED路灯,安装太阳能和风能混合型LED节能灯,储能后可供夜间用电,年均节约电量3000余度。

“用好能量转换是我们节约能源的一个妙招。”据戚墅堰所能源管理主管彭悦姣介绍,企业试点铺设光伏发电设备,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1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70吨。建设空压机站油水热交换系统,将空压机高温余热传输到水箱中作为洗浴用水储备,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6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0余吨。今年,戚墅堰所根据ISO 14064要求,对碳排放量进行了统计核算并获得认证证书,摸清了企业CO2排放的“家底”,为后续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实现低碳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企业下属的铁路工业节能监测中心具有国家实验室检测资质,每月监测雨污水COD、氨氮、石油类、PH、SS,每季度检测颗粒物、VOC、SO2、NxO及噪声,及时预警;在专项治理项目开展过程中,建立污染物排放大数据库,为“绿色工厂”的创建提供了支撑。

三年来,戚墅堰所秉持绿色制造理念,专注绿色工艺技术,履行节能减排义务,圆满完成135个污染防治项目,建立起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企业于2019年通过了江苏省清洁生产审核,于2020年获评“常州市绿色工厂”。下属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和朗锐铸造公司也分获“中国绿色铸造企业”荣誉称号。

协作共赢,是供应链的关键词

2020年伊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在全国打响。戚墅堰所迅速成立防疫应急指挥中心,全力做好防控工作。

企业涉及的交通运输、能源等业务,与国家经济命脉紧密相连,对稳定社会经济秩序至关重要,通过周密策划、扎实布防,戚墅堰所在2月10日获准复工。但此时,大部分供应商的生产仍处于停滞状态,产品无法正常流转。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在戚墅堰所悄然展开。

帮助供应商加快复工步伐是破除制约因素的第一步。大年初十起,戚墅堰所相关部门50余人分头对接300余家关键供应商。利用在管理、人员和信息渠道上的优势,结合自身防疫经验,主动指导协助供应商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准备防疫物资、梳理复工申请材料,并与地方政府积极沟通、争取支持,为产业配套供应商的复工批复开辟绿色通道。与此同时,督促供应商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把这一工作贯穿复产始终。

戚墅堰所纾难解困的作为,使供应商深受鼓舞。大家开动脑筋、千方百计把员工迎回来。有的供应商用私家车前往员工所在地接人,有的提供包车费用,还有的将政府有关返工的优惠政策及时传递并附加本企业报销相关费用等措施,进一步激发员工返程积极性。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供应链复产率连日攀升,复工仅一月就达到98.8%,产品生产的“任督二脉”逐渐被打通。

企业制造和工艺部副部长刘恺表示:“出口巴西的城轨齿轮传动装置就是我们在科学防疫的基础上,推进高效复工复产的一张成绩单。”3月10日,产品发出,原定交货时间没有因为疫情耽误一天。戚墅堰所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央企业的政治担当、诠释了“中国速度”下的“中国诚信”。

在如期交付订单外,戚墅堰所向数十家供应链企业捐赠口罩近20万只。同日本合作伙伴互赠口罩、共克时艰的故事更是成为了一段佳话,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

“一直以来,我们致力于把供应商打造为可以相互信赖的合作伙伴。‘风雨共担、协作共赢’是供应链文化倡导的关键词。”戚墅堰所供应商管理主管王黎川说。

在不断深化合作的道路上,戚墅堰所重点围绕质量与交付两个维度,通过培养战略供应商、签署帮扶协议等形式,实施分级、分类的“精准帮扶”,促进供应商在质量意识、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指标方面的全面提升,达成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无锡某公司原本是一家纺织印染企业,2015年进入机械加工行业。接洽之初,其企业日常管理制度缺失,现场管理凌乱,甚至连基本的工艺图纸都难以消化。但企业负责人的坚定决心和良好的硬件条件,给予了戚墅堰所信心。戚墅堰所为企业量身打造培育方案,明确重点提升项点、路径和目标,设定系列理论培训课程并进行学习情况考核。针对其现场问题,邀请精益管理、设备管理、技术工艺专家进行全方位现场指导。在双方的努力下,该供应商的现场5S和标准化管理取得质的改变,实物质量保证能力显著提升。目前,该企业已进入机床床身加工等高精尖机加工领域,成为戚墅堰所战略供应商。该企业负责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感谢戚墅堰所成为我们的领路人,把我们领进了高端机械制造行业的门。”

持续致力于供应链能力提升项目的戚墅堰所,近年来针对30余家重点供应商,帮助解决了100余个现场改善点,践行了“在合作中成长,在成长中共赢”的理念。

央企担当,国家力量。保障员工生命安全,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带动产业链转型升级,是戚墅堰所将社会责任融入生产经营的生动写照。疫情期间紧急交付负压救护车配件驰援武汉,连续五年参与“一袋牛奶的暴走”志愿服务关爱儿童,通过结对帮扶、消费扶贫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通过“六送三关注”的全年行动关爱受困家庭……企业的温暖也如涓涓细流流淌在每一项扎扎实实的具体工作中。

为人民服务,对社会贡献,向国家负责,这是戚墅堰所“永远跟党走”的初心与信仰。步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的戚墅堰所,不变的是护航中国速度、履行央企责任的情怀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