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用智慧成就梦想——中国铁路工业依托人才工程研制新型货车纪实

来源: 宣传部 2006-05-24
分享到:

  “实施人才强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这是写入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一项内容。

   70吨级新型铁路货车的研发、批量生产过程,也是我国铁路货车制造业整体水平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起了关键的作用。

   人才,推倒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

   在多米诺骨牌游戏中,骨牌效应的能量是按指数形式增长的。若推倒第一张骨牌要用0.024微焦,倒下的第13张骨牌释放的能量将达到51焦。这就是多米诺骨牌第一张牌的威力。

   如何发挥多米诺骨牌效应,尽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我国铁路货车制造能力,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国铁路货车研制主导企业的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都把人才作为推倒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两大集团公司决策层从战略高度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他们树立科技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的整体协调作用,培养专家型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和人才培养工程。他们建立了专家人才成长绿色通道,实施工程师晋升通道计划,变科技人才成长的“单行道”为“双向通道”,拓展科技人员的事业发展平台。

   在70吨级新型货车的研制中,中国南车集团、中国北车集团积极构筑合理的科技人才结构,尝试建立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形成了以项目为主线培育专家人才成长的通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批年轻的科技人员担当了70吨级新型货车设计研发的主角,新型货车的攻坚战场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据统计,70吨级新型货车主型设计师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70吨级新型货车这一重大技术工程的初战告捷,年轻人才的迅速崛起,对我国货车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在以项目为主线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中国南车集团、中国北车集团积极实施日常的继续教育工程,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他们着眼于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坚持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培育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推广应用能力。各研制主导企业紧密围绕铁路车辆最新科技成果和国内外领先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深入开展继续教育。多家企业举办了工程硕士进修班,改善了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他们的学历层次。有些企业还向高等院校送培脱产、半脱产工程硕士研究生,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及参加研究生班课程进修,为科技人员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创造条件。据统计,近年来,在中国南车集团全系统,仅集团公司一级就先后组织了专业技术骨干、科技带头人赴德国培训考察8期,192人参加;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香港蒋氏基金资助项目工业设计研修7期,152人参加;赴德国工业设计培训班学习1期,24人参加;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接受铁道机车车辆新技术培训9期,277人参加;举办外语培训班7期,182人参加。在他们当中,有相当一批人参加了70吨级新型货车的研发设计制造工作,为新型货车的顺利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北车集团齐齐哈尔铁路车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70吨级新型货车品种多,生产质量要求高。在公司内部,他们一方面对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CAD、办公系统软件等技术培训,另一方面,由工艺部门组织对车间、分厂的人员进行工艺培训,对在关键岗位的操作人员进行焊接等技术培训,对上岗前的操作人员进行理论及实作知识的培训。为让用户更好地了解和掌握70吨级新型货车的结构、性能、应用和检修等技术、规程,公司在配合铁道部承办转K6型转向架技术培训班的同时,深入到北京、西宁、包头等地,对用户进行技术培训。

   中国南车集团眉山车辆厂为了适应70吨级新型货车的研制工作,多次举办设计开发和制造工艺提高培训班,如焊接工程培训班、制造工程培训班、计算机应用软件培训班、高级英语口语培训班等,同时,他们对技术人员采取工资激励制度,即普通的技术人员的收入超出一般员工收入的两倍,部分科技人员的收入超过中层领导一倍甚至两倍,这一制度,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

   在企业人才培训中,高技能人才培训是重点。中国铁路货车研制主导企业——中国南车集团和中国北车集团,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依托培训中心组织开展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训。各研制主导企业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和标准,组织制订了一系列职业工种高级技术工人培训计划和大纲,作为培训指南。培训摒弃了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力求时间短、见效快,特别突出了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他们采用“模块化”方式,将知识注入到课程当中。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解决了企业生产一线对操作、维修和特殊焊接等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货车产品的升级换代。

   同时,中国南车集团、中国北车集团各企业也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拓展第二技能、名师带徒等活动,激发员工立足岗位成才。中国南车集团眉山车辆厂、株洲车辆厂、北京二七车辆厂等研制生产主导企业,通过开展班组QC攻关、惯性问题悬赏攻关、个人创新项目承包、劳动竞赛等活动,鼓励员工立足岗位创新,并将好经验和好做法及时总结推广运用,从形式上为员工创新创造条件。他们表彰成绩突出的员工,赞誉他们是“工种技术带头人”、“准技师”,从精神上激发员工的创新激情,各企业相继总结出“内部成本供应链”、“配餐发料制”、“套裁下料”等百余项好经验和好做法,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上千万元。

   攀登铁路货车的技术高峰

   从60吨级到70吨级,不仅仅是载重指标的简单变化,更有速度、容积、安全性、可靠性等其他铁路运输要素内在的整体提升。

   我国铁路货车从50吨级向60吨级迈进用了30多年的时间,而从2004年铁道部提出研发70吨级新型货车到今年70吨级货车全面铺开,中国铁路货车从60吨级向70吨级迈进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在70吨级新型货车的研发过程中,广大科技人员发扬机车车辆工业敢打硬仗的优良传统,以拼搏奋斗的进取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为新型货车早日诞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70吨级新型货车的研发事关重大。为实现产品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中国北车集团齐车公司进行了前期的市场调研,在充分了解车辆运用和检修情况等前提下,由总工程师带队,邀请相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到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进行考察,了解世界铁路的发展动态,掌握这些国家的车辆技术水平和运用、检修情况。在70吨级货车研制周期短、任务量大、标准高的情况下,齐车公司建立健全了团队化组织模式,他们设立了设计、冷工艺、热工艺、资源保障、质量控制和对外合作联络6个团队,充分发挥了团队的整体作用,加速了产品的开发进程。

   负责NX70共用平车设计的主导厂北京二七车辆厂课题攻关小组,深入走访用户,在车辆运营第一线对现有平车情况进行分析,了解用户使用情况。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技术资料后,他们邀请院校专家共同参与设计,查阅国内外各种资料,先后拿出几十个设计方案,确保达到车辆设计要求。

   为确保C80型铝合金、C80B型不锈钢运煤敞车所用新材料的可靠性,齐车公司主管设计师于跃斌、王胜坤在Q450高强钢推广前和大秦线用C80B型不锈钢车研制中,利用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高强钢、不锈钢焊接、压型、下料等系列工艺试验,焊接工艺试验,材料焊接结构疲劳性能试验和材料的焊接、耐腐蚀、疲劳可靠性对比试验,为高强钢新材料在70吨级车上推广以及经济型不锈钢新材料在80吨级车上推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刘凤伟是中国南车集团株洲车辆厂技术开发部的主任设计师。厂领导把他从工程设计部调入技术开发部后,他凭着丰富的产品设计经验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完成了载重70吨级新型通用敞车、载重100吨级三支点通用和专用敞车等4个产品的开发策划工作。

   中国南车集团眉山车辆厂的科研人员为了在较短的时间里拿出最大限度降低车辆自重、增加载重空间的最佳设计方案,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夜以继日地连续奋战。主管设计师陈建德父亲病危,半天就能赶到家;可他却因图纸汇总校对,多次推迟回家的计划,直到父亲去世,作为长子的他也没有看到父亲最后一眼,成为终生遗憾。高级工程师杨晓明在医院做完肠息肉手术后的第二天,便忍着伤口的疼痛,又来到了电脑前,投入到紧张的设计工作中。

   中国北车集团太原机车车辆厂的刘文盛,作为KM70煤炭漏斗车的设计主管,也是夜以继日地工作,他每天都工作12小时以上,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把孩子送到了岳父家,甚至连妻子调动工作这样的大事,他也无暇顾及。朱秀琴作为KZ70石砟漏斗车的主管设计师,为了保证优质、高效地完成设计任务,忘我工作,每天加班加点,没有休过一个星期天,有时一周都见不上孩子一面。

   2006年,70吨级新型货车投入批量生产。一支支高素质的科技研发队伍,一批批高技能的生产操作队伍,成为我国铁路货车腾飞强有力的助推器。正是有了他们,中国铁路早日进入重载运输时代的梦想,终于经过这些当代人的科学与艰辛的攻关而变成了现实。

   摘自2006年4月26日《人民铁道》报A4版(通讯员 石佑达 钱庆芳 王晓军 李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