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连日报:大连机车与我们的城市同生同长

来源: 2012-07-27
    昨天,本报对瓦房店市铁道科学博物馆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那么,大连机车有着怎样厚重的历史?在全国机车制造行业中又占据着怎样重要的位置?
    为此,日前本报记者特来到经历了113年风雨的大连机车厂,与读者共同追忆这座工厂历史的沧桑,共同见证这座工厂用几代人的热血和汗水铸就的英勇不屈、前赴后继的斗争史;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创业史;改革创新、勇攀高峰的发展史……
    清朝末年,《中俄密约》签订,由此,沙俄政府于1899年9月28日通过了由沙哈罗夫和盖尔贝茨编制的大连商港和城市设计方案,大连市第一期建设工程开始了。东省铁道机车制造所(又称东清铁道机车制造所)作为第一期工程项目之一同时开始兴建。这就是大连机车厂的前身。也就是说,大连机车厂是与大连这座城市同时诞生的。
    不断易主的“童年”
    新建的东省铁道机车制造所地处青泥洼原火车站内,从事铁路机车车辆的修理。1903年7月14日,东省铁路干线及南满洲支路宣告通车,东省铁道机车制造所开始运转。
    1905年3月,日俄陆军展开奉天大会战,1905年9月5日,日俄双方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及《附约》,根据此条约,东省铁道机车制造所正式由日本占领。
    此后,东省铁道机车制造所由日军野战铁道提理部接管,更名为大连铁道工场。鉴于原有的厂区窄小,无法扩建。加之日本侵略当局要对中国东北进行资源掠夺,需要加建铁路,急需大批铁路运输工具和机械设备。大连铁道工场就由原厂址迁至沙河口新厂址,迁址后更名为满铁沙河口工场。
    日本侵占工厂40年间,从我国攫取了大量财富。沙河口工场成为日本侵略我国所用铁路交通工具和满铁扩充铁路工业的重要支持。日本侵占后期,工厂设备长期处于超期和超负荷运转状态,日本投降前夕,又烧掉了全部管路、设备图纸和技术资料,工厂遭到严重破坏。
    轰轰烈烈的反帝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危机席卷着日本,也包括被日本侵占的“关东州”。1920年4月,满铁沙河口工场预谋裁员,引起了中日工人的强烈不满,铸造职场日本工人牛岛、机械职场日本工人若木与中国工人于景龙等商议,决定在4月30日工厂开资工人拿到饷钱后,第二天便停止工作,但不离开工厂,以怠工的形式进行罢工,同资本家开展反对解雇裁员的斗争。工厂爆发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罢工斗争。慑于中日两国工人斗争的威力,工厂方面不得不作出重大让步,历时40天的大罢工于6月10日结束。这次大罢工在大连工人斗争史上属于空前的,它为殖民地工人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经验,为大连地区中国工人团体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培养了领袖人物。
    1923年12月2日,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召开成立大会。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的成立,这揭开了大连工运史崭新的一页。它是大连最早出现的中国工人自己创建的现代工会组织。大连中华工学会的斗争严重威胁着日本殖民当局的统治。日本殖民当局确知工学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会组织,在侦破中共大连地下党组织之后,1927年8月20日查封了大连中华工学会。从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发展而来的大连中华工学会虽然仅存在了三年八个月,但它在大连地区、东北地区和我国铁路工业的工运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机车摇篮”的崛起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工厂由苏军军管,并易名为中长铁路大连铁路工厂。解放战争结束后,1950年5月1日,根据同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联政府签订的《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大连铁路工厂由中苏双方共同管理,隶属中国长春铁路管理局,厂名易为大连机车车辆修理工厂。
    1953年1月1日起,大连机车厂正式由中国政府独立经营。经历磨难的大连机车厂百废待兴,厂房、设备和工艺装备都不能适应由修理工厂转为制造工厂的需要。
    1953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厂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历时7年,工厂实现了由修理蒸汽机车到制作蒸汽机车的转变,达到年产296台蒸汽机车的水平,超过了原设计220台蒸汽机车的生产计划;货车最高年产量2535节,达到了设计的生产能力。7年共实现利税17353万元,相当于国家投资的3.2倍。
    1965年3月,铁道部批示大连工厂当年下半年停止修理蒸汽机车,转为批量生产ND型内燃机。工厂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自我武装,自己动手,改造旧厂房,调整工艺布局。制动车间在16天整修了1360平方米的地面,比专业施工缩短周期约半年,节省投资额约一半,被称为“十六天革了个命”。铸铁车间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后,只用一昼夜时间将整个车间各种各样的熔化炉、热处理炉、大大小小的砂箱和砂子全部搬迁到原铸钢二车间厂房。全厂共移装了近200台设备,完成了靠专业队伍需要近三年才能完成的技术改造工程,提前于当年6月初实现由制造修理蒸汽机车到制造内燃机车历史性的转变,成为我国第一个内燃机车制造厂。
    百年间的历史之最
    在大连机车走过的113年中,成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公开的工会组织,成为大连地区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大连市第一名共产党员、第一批基层地下党组织都在这里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大连机车厂在中国铁路牵引动力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上世纪50年代,工厂建设成了中国最大的蒸汽机车生产基地,形成蒸汽机车设计中心,被确定为罐车设计主导厂。60年代,成为中国第一个内燃机车制造厂。70年代,成为中国第一个批量转产第二代内燃机车的企业。80年代,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内燃机车生产基地。90年代又成为中国最大的内燃机车出口基地。21世纪,大连机车改变单一产品结构,实行内燃与电力并举,成为全国唯一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城市轨道、中速柴油机综合生产企业。
    工厂先后设计制造了10余种类型977台蒸汽机车、30余种类型4800余台内燃机车、20余种类型76000余辆货车,4种和谐机车形成新的主流产品系列,累计交付2000多台。产品覆盖全国大部分铁路局和机务段以及近百家地方铁路及大型厂矿企业,出口18个国家。还抽调人员、设备和技术资料支援了大同机车厂、长春客车厂、资阳内燃机车厂、西安车辆厂等新厂的建设。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誉为“机车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