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开一会儿电脑,少吃肉食多吃素,出行多乘公交车,脏衣服用手洗……这种低碳生活正在我省高校校园里悄然流行起来。在去年末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后,“低碳”成为我省大学生口中的流行词语,他们也身体力行,期望为全球减排作出贡献。
低碳生活在高校悄然流行 “女孩子常有买来不穿的衣服,而做衣服,耗纤维作物、树木,还耗水电煤,我少买件衣服,就能做到‘低碳’。 ”沈阳农大一位女生说,“低碳”其实就在身边,只要注意一些生活细节,就可以为减排作贡献。 “不用一次性木筷,减少森林的损耗;多坐公交车出行;少浪费粮食;脏衣服用手洗,节省水电。 ”大学生们在网上交流着低碳生活的心得,“1000人每天少开半小时电脑,一个月就省3度电,猪、牛等畜类吃6斤饲料才能长一斤肉,多吃素,少吃肉,就比只吃肉减排数倍二氧化碳。 ”
我省高校的老师们也乐于向学生普及“低碳”知识。沈阳理工大学生态环境研究室主任周海翔每天都“算计”自己能少排多少二氧化碳。他受邀作讲座时,从不用对方的车接送;吃饭时,周老师会尽量选择本地产的食物,且会自备便携式折叠筷子。他还提倡吃素食、少吃肉类和海产品。因为少吃海产品就意味着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沈阳理工大学学生正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应成全民 “ 低碳 ” 排头兵 2009年底,大连某高校的学生推出了一项“雷人”评比,校园浪费现象评比。组织者希望通过展示这些浪费现象,提醒同学们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我省大学生纷纷行动起来,首先在校园内倡导人们过低碳生活,可谓规模空前。 因为,大学生群体环境意识相对较强,通过在校园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使之落实到行动中,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的绿色生活理念,从而也必将全面推动节能减排,为构建一个和谐、友好、节约型的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走出校园教您过低碳生活 “您感觉低碳生活会降低您的生活质量吗? ”“在生活中,您购买过节能环保的产品吗? ”冒着凛冽的寒风,来自辽宁大学绿舟环保协会的大学生们为过往的市民免费测算了碳排放数据。“真没想到,家里用100度电,就等于向空气中排放了78.5千克的二氧化碳! ”来自绿舟环保协会的小孙同学算的一笔账让68岁的王淑清阿姨很吃惊。而开着自驾车来逛超市的李浩更受教育:因为他的自驾车每消耗100公升汽油,就向大气中排放了270千克的二氧化碳。为此,他需要植3棵树才能弥补。 走出校园,让低碳生活成为全社会的时尚,越来越多的我省大学生不仅进行广泛宣传,还身体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