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详页

新华社——“工人院士”李万君:大国工匠为中国梦提速

来源: 2016-05-05

     已获得“中华技能大奖”以及多项发明创新奖项的李万君,如今依然手握焊枪活跃在生产一线,以精湛技能打造最安全可靠的中国制造高速列车。
  “原来我们生产的列车时速80公里,只要焊结实就行,外面的焊碴都不用清理。”李万君说,现在时速300公里的高铁,掉一个焊碴都可能造成重大事故,所有焊件必须表里如一、没有瑕疵,每一个焊件都得是艺术品。
  在短短6年时间里,中国高铁完成了时速250公里、350公里、380公里的“三级跳”。高速度需要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撑,李万君主动请缨,传技能,教绝活。
  德国的工艺标准是全新的,李万君从头学起,思考如何将复杂的工艺操作过程分解成具体的步骤教给学员。最终,400多名学员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
  2011年以来,李万君带头完成国家发明专利21项,革新70多项,重大技术创新10多项,取得五小成果150多项,获奖104项。在打造中国高铁金名片的路上,大国工匠李万君们坚定前行。
  ★人民日报:技术创新有一手
  “焊得好!”在赛场巡视的领导走到李万君身边停住脚步称赞。“焊得好不是目的,我来就是争第一的。”李万君站起身大声回应道。“真敢说大话,历届第一的高手都在这里比赛呢。”听到这话,李万君红了脸,感觉自己的话有些鲁莽。但比赛结果没有“打脸”,每种焊法的第一名都是他。这是1997年,29岁的李万君第一次参加长春市焊工大赛上的一幕。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李万君从职业高中毕业生,成长为今天的高级技师,拿过中华技能大奖,被誉为“高铁焊接大师”。
  ★中央电视台:李万君——一枪定义高铁世界速度
  当我们乘坐动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车辆的平稳和舒适。而这个安装在车辆底部的不显眼的转向架,就是决定轨道车辆速度和安全的关键。转向架就像高速动车组的双腿,要求及其苛刻,因为它不但需要承载50多吨的车体,而且要稳固耐用,适应温度的变化。我国的高速动车组之所以能跑出如此之高的速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转向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工人技师李万君:以前我们分三段到四段来焊,段数越多缺陷越多,应力不均匀所以直接影响它的使用寿命。
  为减少焊接段数,李万君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了“一套一枪”的焊接技术,他能将600毫米周长的转向架环口一气呵成焊接好,不留任何瑕疵,“李一枪”就此得名。
  李万君还在在实践中摸索、记录下的大量数据,为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试制、我国首列国产化标准动车组试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参与编制的《超高速转向架焊接规范》破解了转向架批量生产的难题,也定义了世界超高速转向架焊接的最高标准。
  ★经济日报:匠心独具的“焊接大师”
  这次采访李万君,却发现工作中的他可不谦虚了,什么都是他的最好。在工作室,他向《经济日报》记者展示着自己的代表作:有产品,还有不同时期用焊枪焊出的字。展示时,他相当自豪、自信。
  说高铁领域机器人打不赢人,其实是说李万君能做机械手不能做的焊接。像一些产品的边、角,机器手伸不进去,就要由他手工来焊。李万君向记者介绍说,“焊接的接口越多,完成的难度就越大。比如环形焊,因为有曲线部分,用机械手难以完成。如果人工焊接能够一气呵成完成,质量上就不输机械手。为这个,我们在夏天也不敢喝碳酸饮料,就怕焊接时打嗝影响质量”。
  ★中国新闻社——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拒日企高薪凭技能报国
  1987年职高毕业就进入客车配焊车间,手中的焊枪陪伴李万君已近30年。精研焊接业务的李万君在20米外听到焊接声音,即可判断出电流电压的大小、焊缝的宽窄、焊接的质量,决无差错。
  李万君绝佳的焊接技艺也得到了外企的关注。此前,他曾在吉林外办的组织下到日本一造船厂工作一年。在那里,李万君轻松解决了日方认为属于高难度的焊接难题,让擅长精密制造的日本技术人员感到不可思议。
  日本造船厂方面愿出高薪挽留李万君,被他谢绝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
  李万君是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操作师,先后参与了我国几十种城铁车、动车组转向架的首件试制焊接工作,总结并制定了20多种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技术攻关100多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被誉为“高铁焊接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