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长客】人民日报:北车自主创新牵引电传动和网络控制两大核心系统 高铁装上“中国心”“中国脑”
●人民日报:北车自主创新牵引电传动和网络控制两大核心系统 高铁装上“中国心”“中国脑”
日前全国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动车组列车开行范围扩展至28个省市区,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西部四省区首次开行动车组列车。这些新通动车组省区中3/4区域的动车组为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提供的CRH5型动车组。
2007年来,时速250公里的CRH5型动车组,在中国大地上安全稳定运行了7年,累计有141列(含综合检测车1列)投入运营,总运营里程超过2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000多圈。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
你可能不会想到,在技术上负总责的长客股份公司总工程师赵明花居然是一位温婉的女性。“CRH5型动车组最初是从欧洲阿尔斯通引进的,但在中国地域广阔复杂的运行环境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我们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去完善它。”赵明花自豪地说,目前100多辆CRH5型车在线上跑着,状态非常稳定,功能十分完善。
2013年12月28日21时26分,G1202/G1203次列车自哈尔滨抵达上海虹桥站,一日跑出高铁史上三项世界纪录:直通里程最长、气温反差最大、穿越气候带最多。该列车就是中国北车研制的CRH380型高寒动车组。
“最高时速380公里的CRH380B型动车组,我们引进的西门子技术,但自己改了牵引、改了网络。我们由此制造了京沪线长大编组的CRH380BL型动车组、哈大高铁CRH380B型高寒动车组。”赵明花说。
今年11月25日,一列CRH5型动车组进入“5000公里正线试验”的最后阶段,这是国内首列实现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完全自主创新的高速动车组。牵引电传动系统就是“高铁之心”,是列车的动力之源;网络控制系统则是“高铁之脑”,决定和指挥着列车的一举一动。长客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军说,这两大系统的完全自主创新,标志着中国高铁列车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高铁之心”和“高铁之脑”实现中国化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好比“大脑”和“神经中枢”,是轨道客车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国外公司技术封锁的重点。长客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常振臣率队攻关,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实现该系统消化吸收再创新。
在常振臣率队实现CRH5型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国产化的过程中,2007年4月18日上线运营的CRH5型车,一度出现轴温频繁跳变导致误报警现象,如果依靠阿尔斯通解决这个问题,至少需半年时间,而且要支付大笔费用。常振臣果断带队自行攻关,仅用2个多月时间,就在上万行源代码中准确“揪”出“罪魁祸首”,并通过软件重新设计消除了故障。
他们还改正外国软件设计的缺陷和不适应中国列车运行环境的指标。长客股份公司网络控制技术专家郑恒亮说,动车组上原来有个警惕装置硬件,司机需要定时用脚踩一下,以证明自己还在操作,但是这个装置不时出毛病。他们在软件中运用三页的描述性语言实现了警惕功能,替代原警惕装置硬件。
如今,在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下,只有具备核心部件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中国北车“高铁之心”和“高铁之脑”成功植入高速动车组,将更好地助推中国高铁“走出去”。
●中国青年报:北车长客:让“高铁之脑”百分之百中国造
最近,由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北车长客”)研制的CRH5型动车组进入了“5000公里正线试验”的最后阶段。作为国内首列实现网络控制系统完全自主创新的高速动车组,这被视为中国高铁列车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对于轨道交通装备,相当于“大脑”和“神经中枢”之于人体。它控制和监控着车上各种设备,承担着列车所有控制信息和故障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和显示功能,是轨道客车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多年来国外公司技术封锁的重点。
能否实现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自主研发,被看作是衡量高铁列车制造企业是否具备核心创造能力的根本性指标。
“十年前,我国自主化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应用还处于空白状态,但如今,我们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过程的参与和见证者的北车长客副总工程师常振臣说。
那时,刚博士毕业进入长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常振臣,正赶上公司与一家国际知名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引进时速200公里的CRH5型高速动车组。常振臣和团队成员受命负责该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消化吸收工作。
合作之初,由于外方在技术转让中有所保留,很多技术壁垒只能自己去摸索。常振臣打了个比方,“就像一款好游戏产品,咱们作为用户,只觉得程序编得好,但怎么编的,开发商不告诉你”。
于是,常振臣和其他研发人员人手一本外文词典,先翻译外方的逻辑图纸,再反复进行调试验证,直到摸清楚整车的逻辑控制关系。这是北车长客在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方面迈出的自主创新第一步。
2007年年初,北车长客决定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尝试自主研发我国列车的网络控制系统。3年后,常振臣率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轨道车辆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地铁15号线、6号线、14号线和重庆单轨3号线、长春轻轨城铁等线路车辆。2012年8月23日,该公司研发的应用于地铁车辆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顺利通过欧洲国际安全等级认证,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这一世界通行高标准质量和安全性认证的单位。
相较于城轨车辆,高速动车组的网络控制系统,要求更高。
在进行CRH5型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国产化的过程中,常振臣团队就发现该系列列车在运行中陆续出现一些“令人头痛”的问题。
例如轴温显示系统轴温频繁跳变现象,常振臣举例说,每次出现跳变,都要停车进行人工检测轴温,时间短则5分钟,长要20多分钟,严重影响车辆的正常运营秩序。当把问题反馈给列车供应商时,得到的回复是,“解决这个问题至少要半年,还需收取一大笔费用”。
“与其被动等待,不如我们自己动手解决。”常振臣团队决定向这家世界顶级公司“叫板”。
一个多月后,经过无数次跟车检测和在地面试验台的反复同步试验,常振臣团队在冗杂的程序里找到了问题,并对软件进行重新设计,彻底解决了CRH5型车轴温跳变导致的轴温误报警问题。
2012年年末,“CRH5型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研发项目”顺利通过原铁道部组织的评审,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方案,不仅实现了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全部功能,而且在此基础上还有所优化与完善。这一突破不仅让北车长客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国产化的企业,也助力国内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后来居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控制逻辑合理、显示信息全面、诊断功能完善、自检功能多、可实现数据远程无线传输……常振臣和团队成员对自己设计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很有信心,“实现国产化后,我们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自主更改软件,这大大降低了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成本,也增强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能让“高铁之脑”实现百分之百中国造,离不开一直以来北车长客在技术创新的传承与探索。
目前,北车长客建设了以国家轨道客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以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保障,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支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轨道客车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该公司搭建了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及基础研发技术平台,使我国轨道客车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该公司还通过人才职业规划、导师带徒、与高校联合培养等方法,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该公司现拥有1500人的产品研发及工程化队伍,其中博士17人、硕士456人、教授级高工40人、高级工程师420人。在北车长客,从研究人员到一线工人,技术创新成果比比皆是,形成了具备轨道客车系统集成、车体、转向架、网络控制等专业齐全、梯队合理的创新和研发队伍。
●人民日报:北车自主创新牵引电传动和网络控制两大核心系统 高铁装上“中国心”“中国脑” 2014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