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纪实 | 迎难而上,怀揣“成事”之心,驱动“你”奔赴雪域之巅

来源: 2021-09-29
分享到:

8月25日,拉林铁路已经开通运营2个月,“复兴号”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型动车组(被人昵称“高原绿巨人”)已驰骋“天路”近15万余公里。

“高原绿巨人”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工程,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牵头,中国中车组织旗下中车株机公司、中车大连公司、中车浦镇公司、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等公司组成的联合研制团队共同生产研制的。其中,电力牵引动力装备便交由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研制。

自项目启动以来,中车株洲电机公司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项目研发团队,从任务调研、图纸设计、仿真计算、试验验证、产品制造、调试跟踪等分工协作,项目团队勠力同心,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一项又一项难点,“以水滴石穿”之功,满足产品安全性和可靠性。

 

“高原绿巨人”的特殊“心脏”

牵引电机是列车的心脏,为“高原绿巨人”配置怎样的“心脏”,才能在“世界屋脊”上驰骋,给项目研发团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牵引电机技术专家刘勇表示:“在设计研发上,除了要克服目前线路2500米的高度差外,更要考虑未来能从成都乃至海拔更低的内地,直接跑上青藏高原。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平原地区能跑马拉松,到青藏高原上带着口罩还能跑马拉松。”

按照客户提出的技术要求,研发团队必须为“高原绿巨人”配置特殊“心脏”,使其能克服-40℃的极端气候,实现在雪域高原顺利“爬坡”和“登顶”。

高寒缺氧、风沙突变、紫外线强烈等复杂的高原环境,决定了牵引电机技术指标要求远远超出了普通“绿巨人”。因此,对电机的防护、绝缘、温升等技术指标,设计团队都需重新设定:动力相关性能指标提高约38%;在电磁设计时磁负荷和热负荷留足够余量;在结构设计时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方法;配备专门防护衣,抵御风沙侵袭;低温耐受力达到-40℃,绝缘性能提高了一倍以上;耐磨损电机绕组……

“高原绿巨人”特殊“心脏”的成功配置,让研发团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正如团队领头人崔斯柳说:“创新创造没有极限,战胜挑战,实现技术飞跃,于变局中开新局,研发人员必须有足够细心、耐心与恒心。”

 

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谱华章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非海求之,其实顺也。”凝聚共识,汇集力量,没有哪一种力量,能比团结奋进的力量更磅礴。

“领导能够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及工作的肯定。我深知责任重大,要把产品做到零缺陷。从初步设计到上线稳定运营,每个环节我都要求自己做到极致。感谢领导和专家的耐心指导与支持。项目的完成得益于攻关团队通力协作。团队成员有时连续工作到凌晨才打道回府,可以为工作牺牲假期和休闲娱乐活动,没有怨言,都在努力工作,深深地感动着我。”主管设计何冲回想起研制过程时仍激动万分。

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张翠艳深刻地回忆道:“在大连环形铁路联调联试期间,试验整整进行了35个日夜,我基本上是全程参与,在这30多天的日子里,大家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无怨无悔地奋战在一线,所有人以‘专心、专注、专业’的钉钉子精神,紧盯目标、一鼓作气、精诚合作全力完成好各项试验任务,直到按照预定计划圆满完成在大连的全部联调联试。”

 

“既然来了,一定把工作完成好”

在大连联调联试时24小时轮班,真正考验人的是随车进藏,西藏平均海拔3600多米,低压、缺氧、干燥、强紫外线等恶劣天气,时刻考验着每个工作人员。

随帅民、朱粤两位90后的研发工程师,主动请缨赴西安和西藏随车试验和添乘。清晨5点太阳还未升起,就起身跟车,经常连续添乘超过12个小时。

6月10日,高原动集2号车从西宁发车开往拉萨,途中需要翻越海拔超过5000米的唐古拉山口,在拉萨几乎没有高原反应的朱粤,在车辆翻越唐古拉山时,感到明显的不适,呼吸也变得急促,佩带氧气设备后,高原反应缓解了些。当问及需不需要换人跟车时,他坚决不让,说道:“再坚持一会儿,就会慢慢适应了,换了别人还要重新来过,我能继续完成工作。”和他一起添乘的随帅民,同样默默坚守岗位,他的小孩才一岁多。因为忙碌,有时一天连和儿子视频的时间都没有。他说:“我很想家,天天想,但既然来了,一定把工作完成好。”

项目的圆满完成,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公司研发团队将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扎实的工作能力,更加严谨的态度,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状态,走向新的历史征程,不断推动公司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