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技日报]电力“火车头”:“拉”中国列车入“新时代”

来源: 2018-12-30

不久前,“复兴号”在中国铁路总公司主办的“中国铁路科技创新成就展”上,集中“上新”了多款自主研发、不同时速的“新车”,引来大波媒体不同视角的拍摄与解读,及一票民众的点赞。

看人先看脸。列车吸睛的“高颜值”,都在它的“脸面”——火车头上。当然,火车头不止要“中看”,更要“中用”。毕竟,好火车都得靠火车头“拉”,才能动。

12月27日,“电力机车之都”株洲,启动的一场“唠嗑”火车头的“中国电力机车40/50/60周年”主题座谈会上,记者获悉,从自主研制出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始,我国现代轨道交通所倚赖的“电力”火车头,已经历六十春秋。

鸟枪换炮”:电力机车让列车有“力”也有“速”

电力机车出现之前的“蒸汽时代”里,一台依靠烧煤作为动力的蒸汽机车,最多能拉2000吨左右的货物列车。一台内燃火车头,能牵引旅客列车的时速极限,也仅160公里。

电力机车“入主”列车牵引系统的60年间,我国火车就被“锻炼”得既有“力量”又有“速度”。在我国大秦铁路上,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主导的重载火车头,牵引2万吨列车“很轻松”,牵引3万吨列车现在也不只是“梦想”。电力机车牵引技术的持续“升级打怪”,更迅速“拉近”了城市间的“时间距离”,让列车出行更为“讨喜”。

电力机车“盘子”有多大?据国家铁路局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铁路机车拥有量为2.1万台,其中电力机车占比59.5%。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统筹下,电力机车“生产大户”的中车株机公司,已形成了年产1000台电力机车的产业规模,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制基地。“韶山型”、“和谐型”、“曼德拉号”……十几种、近万台电力机车,从株洲走向全国乃至全球。

40,50,60:电力机车“激情燃烧的岁月”

“2018年,对中国‘铁路人’是很特别的。它是中国第一家电力机车专业制造厂转型的40周年,中国第一代国产‘韶山’电力机车的50周年,中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研制成功的60周年。”中车株机公司董事长周清和,深情解读“2018”之于我国电力机车发展的“纪念价值”。

1958年,在原铁道部主导下,株机厂、湘潭电机厂联合研制的中国首台干线电力机车下线,我国由此迈入铁路机车的电气化时代。

1968年,承载中国电力机车梦想的6Y1型008号电力机车在株洲成功下线。这一中国列车史上的重要节点“标志物”,被原铁道部命名“韶山型”。也是那一年起,韶山系列电力机车开始驰骋于中国广袤的土地,成为我国铁路机车车辆一个时代的象征。

1978年,在原铁道部“内电并举,以电为主”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株机厂全面转型,专攻电力机车,成为我国首家电力机车专业研制企业,为国产电力机车的发展奠定下坚实基础。中国首台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中国电力机车首次整车出口、世界最大功率电力机车……相继在株洲“出生”。

历经“40,50,60”积淀的中国电力机车,实现了普载到重载、普速到高速、引进到出口、直流到交流的四大历史性跨越。

“电力”火车头  “拉”出“黄金”产业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电力机车的发展,带动了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建立。

以中车株机为例,电力机车产业越做越大后,开始了“精细化”发展,先后分离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中车株洲产投、株洲联诚集团、株洲九方装备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加上凝聚出的产业链大小配套企业,逐步形成了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到2015年,这一集群已然是“巨无霸”,在全国同类集群中率先突破千亿产值。不止如此,电力机车及其相关技术,也从株洲逐步“散布”到永济、大同、大连、资阳等中国大地。

“肥”了集群,也“活”了自己。据悉,“电力机车航母级企业”的中车株机,现已形成“电力机车、城轨产、动车组”+新产业的“3+X”产业布局,和产业基地“1+Y”的全球化布局。“电动”火车头,亦为中车株机“拉”出535亿元人民币出口订单的“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