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特别报道】从机车修理厂到“車”行六大洲

来源: 2024-10-10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地方因其独特的意义而成为永恒的坐标。

  粤汉铁路株洲总机厂,作为粤汉铁路全线贯通后第一个大型机车修理厂,是新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也是中国中车旗下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称“株机公司”)的前身。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承载着中国铁路工业的记忆,成为国家工业遗产的宝贵篇章。

  粤汉铁路株洲总机厂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汉铁路株洲总机厂联合厂房,在1936年利用中英庚子赔款建成的,同时也是株机公司机车事业部总成车间的前身,被员工亲切地称为“大铁房”。车间的立柱上,挂有一蓝一红两块牌子,分别写着“建造时间1936年、范围1-44号立柱……”“建造时间2009年、范围45-61号立柱……”。这些钢结构支柱,80多年前从英国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扎根在这里,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电力机车事业的发展,在保留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大铁房”经过多次改扩建提升,总建筑面积超24000平方米。曾经用来修理“万国牌”蒸汽机车的“大铁房”,早已被改造成制造“复兴号”动车组的现代化车间。一辆辆高端轨道交通装备,也是从这里驶出国门,驰骋全球。

  粤汉铁路株洲总机厂设立

  1936年2月21日,粤汉铁路整理计划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粤汉铁路总机厂设在株洲。同年8月1日,程孝刚、茅以新率领一批有志青年在株洲田心叶家祠堂正式挂出“铁道部株洲总机厂筹备处”的牌子,跨越新旧两个中国,开启了民族轨道交通装备的马拉松长跑。

  1949年8月,湖南株洲解放。同年10月31日,新中国成立后工厂修理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出厂支援前线。

  自此,这里先后诞生出“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中国第一台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中国第一台出口电力机车”“全球功率最大电力机车”等诸多“第一”,见证了我国机车生产从普载到重载、从常速到高速、从直流到交流、从引进到出口的四大历史性跨越,堪称“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书”。

  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诞生

  1957年11月,曾任企业负责人的周劢随国家领导人出访苏联。当看到苏联的电力机车后,他建议向苏联政府提出为中国提供电气化铁路及电力机车技术资料的要求。这一建议被采纳,并列入了《中苏技术合作协定》。

  从此,历史赋予株洲田心这片热土新的重任。

  1958年12月28日,中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成功下线。

  “从国家准备上马到全面性能实验完成,只用了2年5个月。最初的试制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的,不久后,专家就撤离了。这没能难倒我们,反而坚定了我们走中国自己的铁路牵引机车发展的道路。” 株机公司原副总工程师、中国首台电力机车研制亲历者秦天峰说道。

  “当时我8岁,在工厂工作的舅舅抱着我去看电力机车下线。机车头上,挂着大幅的毛主席像。大人们个个兴奋,挤在铁路两旁看热闹。” 全国劳动模范、在株机公司工作过40多年的路克难对当时情景记忆犹新。

  10年后,路克难进厂参加工作,成为“大铁房”的一份子。这一年,而立之年的技术骨干刘友梅,担任第8号电力机车总体设计师,开始挑起中国人自主研制电力机车的大梁。

  1968年春天,株机公司自主研制的第8号电力机车下线并定型,被命名为“韶山1型”,并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韶山”二字,自此韶山系列电力机车开启了中国一个新的铁路电力牵引时代。

  四大历史性跨越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1978年7月,铁道部明确提出把电力机车作为铁路机车发展主方向,组建专业制造电力机车厂家。株机公司抢抓机遇,全面转产干线电力机车,成为中国第一家电力机车专业制造厂。

  此后,一系列交流、合作、学习密集展开:与西欧五十赫兹集团合作生产8K电力机车,39位法国专家前来进行技术交流,22个团组赴国外培训,30个技术转让项目签约,与西门子合作生产万吨重载列车……

  “当时国外专家给全都是英文资料,受限于知识面,班组二十几个人,几乎人手都是(各种类型的)小字典。除此以外,每个人都会随身携带小本子,把调试的方法和国外专家提供的经验、参数记录下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高级技能人才、株机公司机车事业部机车电工谢光明回忆当时情形,仍旧历历在目。

  付出巨大,回报亦丰厚。

  1989年7月28日,在吸收、消化8K电力机车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SS4G型重载电力机车,推进了我国电力机车技术由普载向重载升级。

  1996年6月19日,由株机公司和中车株洲所承担研制的AC4000交-直-交流电力机车原型车成功下线。这是我国第一台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标志着我国电力机车技术开始从直流传动向交流传动迈进,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打下了基础。

  1997年12月28日,株机公司出口中东的12台TM1型机车竣工剪彩,实现了中国电力机车整车的首次出口。

  1998年6月24日,韶山8型0001号电力机车在京广线创造了240公里/时的当时中国铁路机车第一速。

  路克难清楚记得,他送株机公司第一批电力机车出口国外的情景——

  “当时是把机车送到上海码头转海运,来接货的国外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苛刻,比如验收机车油漆质量时,用脸贴着车体外壳擦过去,而不是用手摸过去。因为手相对粗糙,对油漆表层的细小疙瘩感知没那么灵敏。”

  “OK,OK!”正如所愿,外方代表给予了高度评价。

  世界的大门徐徐打开,株机公司迎来的是更大的舞台。

  二次创业

  跨入21世纪,城市化浪潮迎面而来,轨道交通市场从“大铁路时代”悄然进入“城轨时代”。株机公司人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不主动进入城轨产业,那么将在未来的竞争中陷于被动。

  然而,宏图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没有资质、没有厂房、没有订单……一切看似皆无可能。“单一的电力机车产业就好比一条腿走路,两大产业才能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株机公司人下定决心,迎难而上,开启第二次创业。

  2001年4月,株机公司获得制造城轨车辆市场准入证。如何后来居上?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与西门子开展技术合作,打造了一支掌握先进城轨车辆制造技术的队伍;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建成了符合欧洲标准、占地3万平方米的城轨厂房。

  2002年11月27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主持研制的“中华之星”电动车组在秦沈客运专线试运行中跑出了321.5公里/时,创造了当时中国铁路试验最高速,为中国高铁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和积累了技术积淀。

  2004年12月18日,上海地铁明珠线二期工程首列地铁列车成功下线,结束了企业不能造地铁车辆的历史。

  2008年9月13日,我国首列自主产业化地铁车辆——深圳地铁一号线续建项目车辆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A型地铁车辆自主研制的空白,成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国产化的一个里程碑。

  2011年8月17日,株机公司设立在国外的第一家子公司——吉隆坡维保有限公司,这是中国在海外的首个轨道交通车辆“4S”店。

  得益于几十年研制电力机车的丰厚技术积淀,株机公司用短短10年,打造了一个年产1000辆城轨车辆的研制基地。

  向海而进 向新而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机公司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向海而进,向新而行。

  向海而进——

  2015年,中国动车组首次出口欧洲,马其顿动车成为当地“国家名片”,被誉为中国装备“走出去”的代表作。

  2020年,成功并购德国福斯罗机车业务,代表中国企业在欧洲建立首个整车研制基地;中标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整体现代化项目,实现海外市场布局覆盖六大洲。

  2021年,我国自主研制的满足TSI标准(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双层动车组下线。

  看似“简单”的双层构造,却意味着结构、材料、部件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重新优化,才能做到既满足载客需求,又保证车身轻量化。“从基础的材料,到零部件的选择,总估有6000多种,全部都进行了优化。重量控制是按克,零部件的尺寸是按毫米来计算的。”株机公司动车组系统研发部研发经理谢红兵说。

  2023年,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整体现代化改造项目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中车首个海外“系统+”项目成功落地。

  “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家乡地铁的建设。如今的线路非常现代化,车辆运行安全、平稳、舒适,感谢中国中车的付出。”在开通运营现场,株机公司墨西哥公司墨籍员工艾克特激动地说。

  向新而行——

  2016年,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首列商用磁浮列车,在长沙磁浮快线“贴地飞行”, 标志着中国磁浮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应用的成功跨越。

  回望研制磁浮列车之初,株机公司原本计划购买他国的关键模块组装,但国外企业只同意转让制造技术,且价格高得离谱。花如此高的代价,仅仅只能生产,而系统核心技术和日常运营维护,都还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上。时任株机公司总工程师杨志华带领团队,下定决心:“中低速磁浮列车,要自主研制之路!”

  2018年,全球首个轨道交通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投入运营。

  2021年,“复兴号”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型动车组驶上“世界屋脊”,“复兴号”实现大陆31个省市区全覆盖。

  2023年,全国首台大功率纯电新能源机车投入运营,引领绿色生产模式。

  2024年,我国首台新型智能重载电力机车下线,标志着我国重载铁路运输装备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迈入“智能时代”。

  工业文化遗产,见证着国家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激励着我们共赴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新中国成立75年来,株机公司与党同心、与国同向、与时代同步,创新发展、砥砺前行,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轨道交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努力为建成受人尊敬世界一流中车贡献力量,成为推动全球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