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探寻中国高铁装备制造创新之道 北车唐车篇 像“海豚型车头”那样飞驰超越

来源: 2012-04-03

《科技日报》记者 陈彬 2011年07月15日 头版头条


  圆润的“海豚型车头”,外形流畅优美,能够有效减小高速运行时的空气阻力,优化后的车头气动阻力降低了近10%;车顶空调外罩“梭鱼”般的曲线,使车体外形更加光滑,橡胶风挡横贯两节车厢之间,尽量缩小每一节车厢之间的缝隙,使列车在曲线运行灵活自如……


  所有的改进只为着一个目标,让CRH380B系列动车组以更快的速度在京沪高铁上飞驰。


  凭借着空气动力学、转向架、牵引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弓网、智能化、气密强度与气密性、减震、降噪、舒适性等诸多重大技术创新,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伴着中国铁路建设的蓬勃发展,从蹒跚起步、奋勇追逐实现了加速领跑。在CRH380B系列高速动车组研制中,唐车公司实现了零部件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信息化,为百年企业的再生与勃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运即我运 百年企业再现青春


  随着6月30日京沪高铁的正式运营,在中国广袤大地上奔驰着的“银色巨龙”,创造着骄人的业绩。唐车正是这些“银色巨龙”的锻造者之一。


  说起唐车,在中国铁路装备制造领域有着响当当的名号,这家始建于1881年的百年老企是中国最早的铁路工厂,迄今横跨3个世纪,曾创造了中国铁路装备业的无数个第一。在唐山大地震中,唐车损失惨重,虽然之后国家投资重建新厂区,但企业发展的动力已经不足,技术含量和制造能力只能在同行业的二流水平徘徊,被国内铁路装备先进制造企业远远甩在后面。


  “等死”还是“找死”?面对困境,唐车人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等死”,就是安于现状,残喘度日,最终被无情淘汰。


  “找死”则是破釜沉舟,筹集资金进行全面规划和技术改造,提前配置资源。显然,这样做无疑风险巨大,可能会加速“死亡”,但也许能赢得一线生机。


  当此之时,中国铁路也到了发展节点。国家制定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网要扩大规模,完善结构,提高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


  国运即我运。唐车公司毅然选择了一条抓住机遇,引进世界先进高速动车组技术,迅速与世界技术接轨的创新发展之路。坚持机遇导向,补齐实力短板,不到两年时间,唐车就建成了国内一流的铝合金车体生产线,同时开展了大规模、多层次的职工培训,为高速动车组的技术引进做好了准备。


  自强不息的精神,锲而不舍的努力,唐车的机遇千载难逢。2005年11月20日,唐车公司与铁道部签订首批57列国产时速350公里CRH3动车组制造合同。


  立足CRH3动车组项目,唐车人开始了一轮“脱胎换骨”的企业再造。通过与世界领先的西门子公司合作,引进国际最高端的大型数控焊接、加工设备和精密检测手段,唐车的加工、组装、检测、调试工艺先进完备,动车组生产线的技术和规模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唐车完全掌握了高速动车组关键制造技术,3年走完了国外企业20年的路,成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唐车公司董事长余卫平总结说。


  紧接着,唐车公司依托京沪高速铁路项目,依托科技部与铁道部共同签署的《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的强有力支撑,开展了CRH380B系列高速动车组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工作,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设计、仿真、试验等开发应用平台,能够在各种新产品技术设计中进行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性能仿真和试验验证,形成高效的产品研发模式。


  唐车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速动车组标准体系,具备高速动车组系统集成、铝合金车体、转向架、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2009年6月19日,温家宝总理视察唐车时高兴地说:“你们是百年老厂焕发了青春。”


学识变真知 前进中锻造创新精髓


  “这是高速动车组三维流线型司机室,能拥有这个制造技术的全世界只有空客、西门子和我们唐车3家。”在电脑上向记者展示演示的时候,李明高透着自豪。4年前,他是唐车引进的第一个博士,如今,年轻的他已经是唐车产品技术研究中心的副主任。


  曾经背水一战的的唐车,依靠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焊接、组装、调试制造技术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员工掌握的工艺标准和制造技术业界领先,唐车人越来越自信。


  自信来源于实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外高速动车组先进技术—研制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成功创新开发出新一代时速380公里动车组。5年时间,唐车完成了惊人的“三级跳”。


  在这跃升的过程中,唐车获得的不仅仅是技术。“我们能制造CRH3,也能制造380BL,我们的列车时速可以达到300公里、350公里和更高,但我们关注的不是这些。”唐车公司总工程师孙帮成意气风发,“我们看重的是把创新理念和方法吸收消化。”


  在唐车公司的调试厂有4条调试试验线,“看着都差不多,但都不一样,它们的轨道宽窄,供电方式,驱动方式都有不同,但它们涵盖了所有类别的轨道交通的机车车型”。在这里干了近30年的艾振勇师傅告诉记者,磁悬浮列车、城际列车、高铁列车以及城市地铁,都能在这4条线上组装调试。


  打破以往生产一个类型的车就搭建一套设备的模式,让设备通用化、工装柔性化、模具专业化,这是唐车人最值得骄傲的“创新”。


  “‘三化’就是打造车体制造、组装和调试的通用平台,我们的设备、工具经过简单变化,就可以用于各个产品系列,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孙帮成说,“我们把这看成是从高铁列车项目中获得的最大收获,也可以说是唐车能快速成功的资本。”


  创新绝不仅仅是技术工艺和生产理念,更有管理方法和措施的变革。唐车在国内同行业首家引进先进的ERP管理方法,实施以SAP系统为基础、覆盖公司全业务范围的“350公里高速动车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构建了完善的技术、生产、物流、质量、财务等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了资源配置能力。唐车信息化水平走在了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最前列,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今朝换明天 踏上民族企业复兴征程


  在唐车公司项目管理部经理吴志远的办公室里,还贴着当年最初设计的CRH380B的组装图。“经过我们设计的CRH380B的车型,特别突出了人性化和舒适化,有着最大化的节能理念,但由于客观需要的调整,许多设施取消了而改装了更符合实际的设施。”尽管稍有些遗憾,但吴志远还是信心十足,“是金子就不怕被埋没,我们的积累已经着眼在了未来。”


  在唐车公司CRH380BL高速动车组生产前,铝合金焊工的培训是所有培训工作中的最重点、也是最难的项目,总淘汰率近四成。但唐车公司却拥有孙斌斌和马永志这两位我国仅有的“国际焊接教师”,其中孙斌斌还是全球唯一一位女性国际焊接大师。作为当年唐车公司送德国培训的第一批女焊工之一,孙斌斌不但用自己的聪明与巧手赢得德国专家的赞赏,还被推荐通过了国际焊接教师资格考试,受邀在西门子公司临时培训德国学员。


  回到唐车,孙斌斌和马永志通过努力已经培养了500多名合格的、具有国际先进操作水平和国际认证资质的高级铝焊工,完全满足动车组对特种焊接的严格要求和批量生产的需要,焊出了质量一流的CRH3、CRH380BL动车组铝合金车体。


  “孙斌斌仅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余卫平说,“通过高铁建设,唐车公司培养了北车级的首席专家和设计大师4名、资深专家20多名、专家200多名、技术人员将近1000名,这些奠定了唐车今后高速发展的基础。”


  在余卫平那里,记者还听到这样一个“比方”:“在技术引进之初,唐车公司是大学生;在京津城际时,唐车是硕士生;在武广铁路时,唐车是‘博士生’;下一步,唐车要做‘导师’。”


  有这样的雄心,就在于唐车经过数年的发展,不仅成长为中国北车集团中产值超百亿的3个企业之一;同时,已经位列世界轨道交通企业中的一流,是我国高速动车组的重要研发制造基地,承担着中国民族工业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