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唐车130年,民族工业的光荣和骄傲

来源: 2012-04-03

2011-11-25 稿件来源:河北日报


  1881年11月8日,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唐胥铁路建成通车。此前,在不远处胥各庄简陋的唐山修车厂里,几十名中国工人依照英国工程师的图纸,利用开矿用的卷扬机锅炉、槽钢及铸铁车轮,造出了一台被国人称为“龙号”的蒸汽机车。尽管时速只有5公里,但它发出的中国铁路第一声轰鸣,是工人们心中最美的声音。130年过去了,当年那个简陋的工厂,随时代大潮激荡而起,唐车———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已经成为中国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龙号”的子孙遍布神州,唐车研制的“和谐号”CRH380BL动车组运营试验时速达到了487.3公里,世界第一!


  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唐车的血液里流淌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传承130年的唐车精神,再次激励起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而努力奋发的力量。


  始建于1881年的中国最古老铁路工厂,现在的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走过了130年风雨。在中国民族工业的起点上,一代代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唐车人,立志铸就世界级企业,创造了一批又一批领先于国内外同时代的机车车辆,为民族工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坚韧有为的国之栋梁,承载起实业兴邦、工业强国的责任。可以说,一部130年的唐车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百年自强史,就是一部中国民族工业文明的崛起史,就是一首气势恢宏、酣畅淋漓的抒情诗!


初始萌生,实业兴邦、追赶世界的唐车理想


  早在1830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线——— 英国曼彻斯特到利物浦响起了火车的轰鸣声。随后,铁路线在欧美、日本迅速蔓延,将蒸汽机开启的工业文明提速前行。半个世纪后,中国人才在唐山建起了自己的第一条铁路。


  1879年,受洋务派大臣李鸿章指令,到唐山创办开平矿务局的唐廷枢,禀请自筹资金从唐山至胥各庄修一条铁路,由于保守派阻挠,不得不收回成命。次年复请,不得已妥协,声明用驴马拉车,才获批准。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农耕文明,风马牛不相及,却拼凑在一起,近乎荒诞的马拉火车,拉开了中国现代化的特殊序幕,也预示了唐车夹缝中求生存的命运轨迹。


  为了建铁路,唐廷枢请了几个洋人做帮手,英国人威廉?金达从此在中国担任了30年的铁路工程师。1881年6月9日,唐胥铁路旁的一座简陋厂房里,依照金达设计的图纸,几十名工人利用开矿用的卷扬机锅炉、槽钢及铸铁车轮,偷偷装配成了一台能牵引100余吨的机车,英国人给它起名叫做“ROCKETOFCHINA(中国火箭号)”。工人们是这样欢迎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的诞生:他们在车头上镶嵌了两条金光闪闪的飞龙,亲切地称呼它为“龙号”机车。


  英国的火箭号,中国的龙号;英国的工程师,中国的工人。这个土洋结合的开始,预示了这个企业,将以包容的心态,和世界发生微妙的关联。


  1881年,在激进与保守、封闭与开放、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和交锋中,唐车的前身胥各庄修车厂,在铁路的起点附近应运而生。1886年,清政府成立官督商办的开平铁路公司,用10万两白银收购唐胥铁路和唐山修车厂。从此,唐车脱离开平矿务局,成为了中国第一家独立的铁路企业。在中国人选择现代化道路的破冰岁月里,在中国近代工业的萌芽中,唐车肩负着实业兴邦的使命,在一条追赶世界的道路上坎坷前行。


  唐车成立127年后,在距离中国铁路诞生地不到200公里的北京,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诞生了。2008年6月24日,京津城际铁路上,唐车制造的首列国产时速350公里的“和谐号”CRH3动车组创下了394.3公里的“中国铁路第一时速”。一年后,两列CRH3动车组又在武广高铁创造了时速394.2公里的“世界铁路重联运营最高速”。2011年1月9日,CRH380BL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创下了时速487.3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


  三个第一速记录,标志着中国制造高速动车组各项指标最优、系统匹配最优,充分验证了唐车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和产品制造技术平台的实力。历经艰难与曲折,百年来追赶世界的唐车第一次完成了超越之举,实现着实业兴邦的理想。


峥嵘岁月,唐车人奋发图强、永不服输


  洋务运动的两大典范,南有江南造船厂,北有唐山修车厂。历史的车轮碾过晚清帝国的夕照,经历辛亥革命的变局,进入民国时期,唐车的地位依然没有动摇。


  1910年到1932年,唐车陆续创造了京张铁路客车、中国第一辆铁路邮政车、第一辆钢质外皮餐车、第一台“米卡度式”大型机车、第一台“太平洋式”先进干线机车等主打产品,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上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曾感叹“各机厂中,除修理外尚能从事机车改造和制造者,首推唐山机厂。”


  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唐车,工人们被迫常年修理货车。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统治时期仍以修理货车为主,直到1948年唐山解放,唐车的现代化进程再获新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给唐车带来生产力的大解放,唐车更是发挥技术优势支援新中国建设。北京人民大会堂、武汉长江大桥等重点工程都留下了唐车人的身影,一大批优秀的干部和技术人才陆续输送到兰州、沈阳、长春、株洲等地铁路工厂成为中坚,在援非、援越和抗美援朝过程中,唐车培养的大批高素质产业工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43岁的唐车铆工孙凤山,亲手把自己打造的毛泽东半身浮雕像,挂上了第一辆“毛泽东号”的车头。从这一年起,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开始迈进工业化,唐车人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辆机械式轨道检查车横空出世,突破了西方技术封锁。主持设计的工程师唐仲谦,完成了铁道部部长滕代远托付的使命,被授予“全国铁路优秀工作者”金质奖章和发明创造奖。这不仅是唐车人在技术上填补的一项国内空白,更是中国工业的尊严和信念。


  此后的24年间,唐仲谦主持设计了39种新型机车、客车和特种车,30多项技术革新达到世界级水平。1965年11月召开的“全国机械产品设计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对唐车以唐仲谦为首的老、中、青“三结合”的做法大加赞赏,特意发来慰问电,批示全国学习唐车“三结合”的经验。


  争口气、不服输、永不言弃!唐车人追求卓越的精神从未停歇。中国第一辆特种行李车、第一台空心动轴蒸汽机车、第一批高级公务车、第一辆轻快稳餐车、第一辆米轨30型客车先后问世,唐车设计生产的“上游”型蒸汽机车甚至出口到美国……


  上世纪70年代初,唐车生产纲领中有四个大字:“维修为主”。但唐车人突破了纲领束缚,自力更生,偷偷研制电传动调车内燃机车。1976年3月,第一台东风5型内燃机车下线,唐车人向世人证明:我们会修车,更会造车!


凤凰涅槃,唐车人自强不息、从不认命


  荒草掩映下的残垣断壁,是昨天留下的痛苦记忆。唐山地震遗址公园,有曾经的唐车铸钢车间,也有一面用生命纪念生命的大理石墙。


  对唐车人来说,最大的灾难莫过于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那场7.8级强烈地震,造成99%的生产厂房、98%的家属楼倒塌,砸坏设备1750台,1768名职工罹难,8718名家属罹难,213户全家罹难。苍白的统计数据,无法统计地震带来的伤害和失去亲人的悲怆。


  时任唐车党委副书记的林顺德清楚记得,从废墟中爬起来的唐车人,不约而同地往工厂的方向赶去。工程师阎存盛到厂区报到时,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的手臂不舒服,根本没有意识到锁骨已经骨折,好多人还没找到亲人就来上班了。灾难中爬起来的唐车人没有被压垮,5000多名职工擦干眼泪、忘却悲伤,唐车的重生,成为生活重新开始的共同希望。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帮助下,唐车人发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仅仅2个月,就把埋在废墟下的东风5型内燃机车修复一新,唐车人在车头上镶嵌了“抗震”两个大字,寓意着不屈和新生。


  当年10月,首批修复的3辆检修客车出厂,到年底机客车系统实现全面复产。《人民日报》曾报道称:“唐山抗震救灾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大灾之下复产之快,堪称世界抗灾史上的奇迹。”


  32年后,远在西南部的“5?12”汶川地震灾区,一支唐车援建队在废墟里挥洒汗水和爱心,又好又快的建成2600套安置过渡房,表达了唐车人心系灾区、感恩报国的情怀。。


  最能领会唐车感恩文化的莫过于大地震遗留下的576名孤儿。这些失去了父母亲人的孩子,他们该怎么办?当时的厂领导商量决定:厂里把他们抚养长大,一个都不能少!想进厂的,由师傅带着当学徒;想读书的,送进学校读书,学成后工厂优先安排工作。


  在人们悉心照料下,“五百孤儿”一天天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每一场婚礼,厂领导们作为这些地震孤儿的“家长”,都要亲自参加,他们饮下“喜酒”又忍不住老泪纵横。


  当年的地震孤儿,有的已进入唐车高管层,有的当上了千人分厂的厂长,更多的则以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等身份成为各领域的骨干力量。


砥砺前行,唐车敲开了高铁市场的大门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已经熟悉“市场经济”四个字的意义,铁路运量急速增长,对于铁路工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机会。然而,对于刚刚经历过地震的唐车,上级没有过高要求,甚至允许亏损。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唐车生产纲领为年检修600辆客车、造100辆新客车、检修若干机车,依然以修为主。


  时任厂长郑发祯回忆说:“加起来产值3个亿,但3个亿养不了1万职工、3万家属,我们提出新造改为年产500辆,才能形成流水线、创效益。”


  而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无权修改生产纲领,当时的唐车管理层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全厂上下勒紧裤腰带,自筹资金扩建厂房,形成了25型车、特种车和米轨车3个产品系列。唐车扩能后,新造客车产能猛增到每年500辆,工人收入同步增长,唐车人再一次尝到了自力更生的甜头。


  1990年4月28日,唐车主导设计制造的168辆国际招标YW25A型空调客车竣工下线,唐车在全路率先全部转产25型客车,创造了多项铁路更新换代产品。到1995年,唐车已跻身于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


  1998年,唐车还首创了中国第一列双层内燃动车组,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动车组。


  如果历史车轮止步于此,唐车或许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21世纪初,经过几年快速扩张的唐车显出了走下坡路的疲态,再次陷入困境。企业大面积停产,干部职工每月只能领到二三百元的最低生活费,许多人被迫外出打工,人们心中笼罩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沉重气氛。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与此同时,中国的最高决策层发现,中国火车平均时速只能跑50多公里,平摊到每个中国人头上的铁路里程还不到一根香烟的长度。而早在1964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开通,运行时速达到210公里;20世纪80、90年代,法国、德国高速铁路相继通车。中国再次落后西方几十年。


  2004年1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获国务院通过,国家提出发展高铁和机车装备的指导方针:“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发展高铁,对于仅能制造普通客车的唐车,无异于长夜里乍现的一抹曙光。要不要参与高铁项目竞争?


  不能自甘沉沦,否则逐步被淘汰。要破釜沉舟,搏出绝处逢生的奇迹!唐车坚定了挤进高铁市场的决心。


  为了争取机会,唐车研制了铝合金车体的“高速样板车”,四处与世界高铁技术巨头的谈判代表联系游说,还花了好几个月功夫,精心制作了一套一尺多厚的投标书递了上去。结果,2004年7月28日,命运跟唐车开了个玩笑,等来的是沉重的三个字:“流标了!”


  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梦破碎了,可唐车人没有放弃高铁的梦想。怀着最后的希望,唐车提出“没有门爬窗户,没有窗户扒墙也要进入高铁市场”。壮士断腕!为了跻身高铁市场,员工们再一次勒紧裤腰带,多方筹措资金,实施了全方位的工业化改造。唐车党委书记郝树青回忆起这一幕仍然心绪难平:“这些钱有的原本是大家的工资奖金,我们就是破釜沉舟!”在背水一战中,唐车现代化的铝合金车体生产线初具规模,国内领先!


  永不言弃,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将可能变成了现实。历经波折,唐车最终凭借诚心和实力,敲开了高铁市场的大门。2005年11月,唐车与西门子公司联手与铁道部共同签订了60列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制造合同,该项目被命名为CRH3。


脱胎换骨,百年唐车焕发了青春


  从130年前的修车厂,到今天央企上市公司中国北车的龙头企业,唐车的发展折射着民族工业由传统不断走向全球化的巨变,企业的制度之变和曲折命运,投射的是国运的沧桑与兴盛。


  3年时间要造出高铁,要跨越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唐车能行吗?唐车的答案是:起步慢,不能起点低,西门子有先进的技术,我们可以谦虚地做一个小学生。


  1872年,12岁的詹天佑成为留美幼童,后来考取耶鲁大学主攻铁路工程学,成为中国第一代铁路工程师。1905年5月,詹天佑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在洋人藐视的眼光中,仅用了四年时间,就自主建成了中国第一条不用外国资金和技术人员的主干铁路——— 京张铁路,钢轨上奔突前行的全都是唐车人精心打造的机车车辆。


  2006年,580多名唐车人像詹天佑当年那样,踏上去西方学习高铁技术的行程。没有风景名胜的游览,没有异国情调的体验,从德国学成归国时,580本学习笔记留下了他们苦学先进技术的艰辛与坚韧。


  在学习中借鉴西方,在借鉴中追赶西方,历史竟如此惊人的相似。


  当年,洋务运动中留学归国的詹天佑成为中国第一代铁路工程师。


  如今,海外学成的580多名唐车员工成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


  唐车总经理侯志刚自豪地说:“求学西门子给唐车带来蜕变,580多名员工,带着学来的技术,更带着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的职业素养,为唐车融入了全新血液。”


  2006年7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唐车视察,对正在实施的高速动车组项目和技术创新工作寄予了厚望,坚定了唐车人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着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勇往直前。教学练比、传帮带,唐车先后建立了铝焊接培训中心和电工培训基地,开展了“滚雪球”式的接力培训。从2005年到2010年,唐车工人技师、高级技师总数翻了两番,包括12名北车“金蓝领”工人、6名全国技术能手在内,唐车培养了管理、技术、操作等层面的各类专家及拔尖人才800余人,5名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结构质的飞跃,在最短时间内,消化吸收了世界先进技术,支撑起唐车创建国际一流创新型企业的目标。


  立足CRH3项目,唐车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企业再造,引进国际最高端的大型数控焊接、加工设备和精密检测手段,逐渐打造成为布局合理、设备通用化、工装柔性化、模具专业化的轨道装备高端产品基地,加工、组装、检测、调试工艺先进完备,动车组生产线技术和规模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从零起步,唐车先后通过了轨道车辆焊接标准DIN6700和欧洲焊接标准EN15085两大体系认证。当年雕琢毛泽东头像的孙凤山,他的孙女孙斌斌与同事马永志一起从德国杜伊斯堡取得证书,成为国内仅有的2名“国际焊接教师”,他们为唐车培养了500多名高素质的国际铝焊工。


  “把简单工作做好就是不简单,把简单工作做到极致就是绝招。”


  工人们这种显得有些笨拙的“绝招”,是“严谨、精细、敬业、合作”内在品质的体现,帮助唐车造出安全、质量都过关的高速列车。


  一列时速350公里动车组,装用的电缆就有上百种,有五万根线、十万个头,约40万米长,最细的犹如绣花针,一个线头差错就可能给列车安全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唐车总装配一厂的公告墙上,每天都能看到每个员工接线无差错的记录表,内向、腼腆的姑娘高向丽,已经超越了“连续5万根接线无差错”的最高纪录,唐车接线工序始终保持着99.999%的一次接线合格率。


  “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光荣称号背后,是精细化的管理,精益化的生产,从技术提升到管理提升再到制度提升,唐车最终提升了“人”本身,形成了员工、企业和国家融为一体的企业文化。


  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唐车不断探索人才管理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专门培养操作技术骨干的“金蓝领”工作室,专门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特邀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公司实施的“十百千人才工程”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管理体系,造就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成就了独具特色、系统高效的企业管理创新平台。以荣获第十五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为标志,一系列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的创新成果,在唐车接二连三地出炉。


  2008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列国产时速350公里“和谐号”CRH3型动车组在唐车下线,运营速度、节能环保、载客量、安全可靠性和舒适性等方面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短短3年间,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唐车完全掌握了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完成了由传统客车制造企业到高速动车制造商这一华丽转身,温家宝总理视察唐车时高兴地说:“你们是百年老厂焕发了青春。”


创新发展,相隔百年再度接轨世界


  “能造这个高速动车三维流线型司机室的,全世界只有空客、西门子和唐车三家。”曾经“夹缝求生”的唐车,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焊接、组装、调试技术和质量体系,员工掌握的工艺标准和制造技术业界领先,说出了越来越多“该技术只有我们拥有”等自信的话。


  一百多年前的唐车接轨世界多少有些被动和无奈,今天的唐车已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不仅要接轨世界,更要引领未来。


  2011年6月30日,唐车自主创新研制的26列新一代“和谐号”CRH380BL动车组投入京沪高铁运营,海豚型车头、梭鱼外形,全车绿色环保的LED照明,运行噪音比说话声还小,可躺下的商务车座椅,时速350公里运行时桌上香烟屹立不倒,5个小时就从上海“飞”抵北京,这是乘客们能够真真切切感觉到的先进技术。


  唐车人在核心技术上创新发展,突破了低阻力流线头型,高气密强度和气密性车体,强动力绿色牵引系统,主动控制低气流扰动双弓受流技术,控制诊断监视智能化等世界难题,成为自主品牌高速动车成功的奥秘。CRH380BL动车组在运营速度、安全可靠性、舒适性、节能环保等技术指标,以及全寿命周期成本等经济指标方面世界领先!


  目前,被温家宝总理誉为“国家名片”的CRH3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投用20列,占运营车辆总数的100%;在武广高铁投用44列,占运营车辆总数的67%;在沪宁高铁投用16列,占运营车辆总数的54%;在唐车公司主导下自主创新研制的新一代“和谐号”CRH380BL高速动车组占京沪高铁运营车辆总数的58%;高速铁路市场的表现,见证了唐车的实力。


  由原来仅能造修低档、低附加普通铁路客车、检修内燃机车等产品,唐车已经创新发展成为以“铝”和“钢”两条生产线为主导的,以高速动车组、中低速普通客车、城轨车、特种车构成的“两线四系”产品体系,实现了“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跨越,满足了世界多元化市场需求。


   2006年到2010年,唐车年销售收入从不足14亿元一举突破了102亿元,国内普通碳钢客车市场占有率从17%增长到40%以上,同时坐拥95%以上的国内特种车产品市场。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的唐车,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速动车组标准体系,具备了月产8列高速动车组、检修8列高速动车组,年制造城际列车、城轨地铁车、普通铁路客车1200辆,检修铁路客车600辆的生产能力。


  创新发展,为接轨世界走出了广阔的市场。2009年,唐车首次出口加纳内燃动车组,中国动车组第一次走出国门;2011年,唐车出口安哥拉的120辆客车、出口孟加拉的20列动车组正在紧张生产中……


接轨世界 引领绿色智能人文一体化交通的未来


  高铁,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中国,也改变着唐车。从硬座到硬卧,从闷罐车到空调车,再到今天高速便利、舒适安全的动车组和城轨地铁列车,高品质的唐车产品序列,见证了民族工业接轨世界的坚定和自信,也践行着唐车回馈国家、造福社会的诺言。


  依托科技部与铁道部共同签署的《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的有力支撑,唐车实施“国家863计划”产学研用合作方式,积极承担863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课题5项,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时速350公里以上、国际竞争力强的中国高速列车技术体系。2011年5月,唐车开展的CRH380B系列高速动车组自主创新工作又结硕果,最高时速400公里的CRH380B-002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开上京沪高铁,被誉为“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保护神”。


  唐车人最引以为自豪的,是自己的产品正在改变中国百姓的生活。


  唐车为长春研制的中国首列70%低地板轻轨车投入运营以来,又先后为北京地铁13号线和天津地铁1号线批量提供了先进、高档、成熟、可靠的新型地铁车辆,快捷舒适的体验,拉近了上班族与家的距离。唐车还在国内率先形成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产业化能力,正在生产的10列60辆磁悬浮列车,享有“清洁环保,穿街过巷,悄然而至”的美誉,是未来城市绿色、智能、环保的理想公共交通工具,将在北京S1线投入商业运营。


  引领未来,唐车已经具备了搏击轨道装备技术最前沿的实力!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大型先进运输装备及系统、高端智能制造与基础制造装备等,实施高速列车、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科技产业化工程,研发高速列车谱系化和智能化、绿色产品设计等重大关键技术,支撑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推进一体化交通建设。河北省也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培育一批千亿元级工业聚集区和大型企业集团,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


  引领未来,唐车承担起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构筑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使命。


  围绕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目标,紧盯未来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趋势,唐车确立了科技创新、模式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全力打造首个绿色智能人文一体化交通千亿元产业示范园区的战略构想,制定了“高调定位、抢占资源、深度捆绑、吸引投入、夯实基础”五大战略主题,开始从传统轨道车辆制造企业向绿色智能人文一体化交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变。到2015年,努力与园区配套产业共同形成千亿元产业聚集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目标。


  唐车公司董事长余卫平这样理解“绿色智能人文一体化”交通解决方案:“130多年的创新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污染是不行的,不以人为本是不行的,海陆空各种交通方式不有效衔接是痛苦的,只有绿色智能人文一体化的交通,才是人们工作、生活、出行的幸福选择。”


  唐车的战略构想与国家倡导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相吻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河北省“十二五”规划中,唐车作为超千亿级工业聚集区的“唐山动车城”核心项目,被列入实施“四个一”战略重点,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之首……


  11月1日,省委书记张庆黎同志视察唐车公司时,看到自信而富有朝气的唐车员工们,满怀深情地嘱托:“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再接再厉,争创世界一流产品,努力使中国的动车组列车走向世界。”


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就是抢占先机、引领未来


  今天,经河北省科技厅批准,唐车携手铁科院、北京交大、同济大学、西南交大、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等研究机构,注册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绿色智能人文一体化”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将形成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维护方面的整合能力,把唐车打造成为世界级水准的绿色、智能、人文一体化交通解决方案提供商。


  灾难与挫折,生出感恩与坚韧;追赶中超越,造就速度和激情。


  130年的风雨征程,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永不言弃的唐车精神,生生不息;勇于担当的历史使命,继往开来。让中国民族工业接轨世界、牵引未来,感恩国家、回馈社会,与所有中国人分享这个时代的光荣和骄傲,这是唐车实业报国的梦想,更是唐车的生命逻辑!


  百年唐车,我们已经走过;


  绿色唐车,我们正在缔造;


  世界唐车,我们必将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