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活学活用

——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钢结构车间四工区创新安全教育侧记

来源: 2013-11-05
分享到:

小到一个焊条头,大到一块角铁,对待这些生产废料,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钢结构车间四工区的125名员工达成了共识:为了个人安全,把它拿走;为了大家安全,必须把它拿走。

集体安全共识的形成,源于个人安全意识的提升。说到底,这得益于该工区安全教育工作的创新--从以往盲目地生产作业,到如今安全教育力度加大,安全活动多样化;从一概而论搞培训,到因人而异开展个性化教育。

“惩罚只能是辅助手段”

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是国内较具实力的铁路货车检修基地。车辆车体部位的检修、组焊、组装等作业工序就在钢结构车间各个工区。

四工区共有6个班120多名员工,和其他工区相比,人数相当,作业面积却只有一半,这使得作业现场显得拥挤和嘈杂。而去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几起事故,更让钢结构车间和四工区的安全管理者如临深渊。

1名天车司机在提升车门时速度过快,导致另1名员工右手被挤伤;一名工作服、绝缘手套被汗水浸湿的电焊工在更换焊条时,左手接触到焊钳钳口,同时他还坐在铁质焊条罐上,形成电焊机二次电流通路,造成左手触电灼伤;由于车体下落压在架板边缘,导致架板倾斜,1名员工险些摔伤……

事故接二连三,是纯属偶然,还是另有原因?钢结构车间及四工区分析后发现,有的是因为违章操作,有的是粗心大意,有的是存在侥幸心理,但归根到底,有一个共性的、根本的原因:安全意识淡薄。

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四工区工段长王生才意识到,一味地处罚只能让员工起逆反心理,“惩罚只能是辅助手段,唯有在安全教育上下工夫才是治本之策”。

“摸透了他们的脾气”

安全教育既是永恒不变的老话题,又需要常做常新,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基于这一认识,四工区加大了安全教育力度,寻求在安全教育方式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班前喊话用1分钟和5分钟,区别在哪儿?王生才多次和一线班组长交流这个问题,“讲得多了,第一天可能没记住,第二天再讲有印象了,第三天再重复就该记住了。这说明重视程度不同,讲的详细程度不同,产生的效果自然也不同”。

改变以往只重生产的状况,延长班前喊话、班后总结时间,增加安全座谈会等安全活动的次数,通过”不厌其烦”的教育,四工区的安全氛围渐渐浓厚起来。

在安全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上,四工区从每一个员工的自身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地开展个性化教育。

“有的人能严厉批评,而有的人则需要细声细语地说;有的人靠工作上的帮助,而有的人则需要生活上的关怀……”王生才说,全工区有120多名员工,就有120多种性格,“摸透了他们的脾气,再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组装班1名员工多次不及时清理生产垃圾,被班长韩红亮发现。韩红亮选择私下交流的处理方法,原因就在于这名员工自我约束力差,且爱面子。没多久,这名员工的脚下就变干净了。

天车班有9名员工,其中8名是女员工。考虑到这一点,班长王嘉缤在布置作业时,尽量安排1名老员工搭档1名新员工,“这样既有利于传授生产经验和技巧,还方便了一对一地开展安全教育”。

“几乎没有一个乱扔的”

以往的酷暑时节,四工区备足了矿泉水、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品。每每这时,王生才总会感到头疼:“矿泉水瓶扔得哪儿都是”。今年这个夏天,王生才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乱扔的。

从不乱扔一个矿泉水瓶等身边事做起,创造安全、整洁的作业环境,逐渐成为四工区全员的共识和习惯。

一年来,随着安全教育的不断深入,效果逐渐显现。

检修车辆会产生不少废料。以前,四工区实行的是“一班一清理”,即间隔8个小时清理一次,员工在作业时很容易被堆积的生产废料扎伤碰伤。如今,四工区实行了“一车一清理”,即每检修完一辆车,大概3个小时就清理一次。尽管检修间隔时间缩短了,次数增加了,但员工的积极性提升了。

过去,四工区120多名员工中,有40多名是劳务工,目前已有15名表现突出的劳务工转为正式工,这在钢结构车间算是最多的。四工区的日产量已由原来的5辆增加到了现在的8辆。同时,四工区还被公司确定为精益安全工位建设示范区。

“这些,都与每名员工、整个团队安全素质的提高是分不开的”,王生才说。(转自《中国安全生产报》2013年11月5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