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车四方钳工首席技师郭锐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来源: 2020-12-16

11月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钳工首席技师郭锐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43岁的郭锐,是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钳工首席技师。与中国高铁一路同行,郭锐和团队装配出的高速动车组近1400列,已安全运行超过30亿公里。

郭锐,中共党员,1977年出生,1997年参加工作。现任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钳工首席技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50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荣誉。2009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严卡每一个细节

实现技术从追赶到领先

工作日的早晨,6时不到,郭锐已经起床了,6时20分坐上班车,8时准时和转向架“面对面”,开始一天的工作。

复兴号动车组上有50多万个零部件,转向架是核心部件。一列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装配的直接相关部件上千个,装配尺寸数据记录上万个。

装配精度更是以微米来计算。比如复兴号转向架轮对轴箱组装所用的轴箱体是分体式轴箱,组装过程中要求装配后的装配精度必须小于0.04毫米(40微米)。因此,组装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十分重要。

这就是郭锐每天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这份精细复杂的工作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轴箱组装中的每一个螺栓,预紧先后顺序和紧固扭力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

郭锐是第一代高铁工人,为了攻克转向架装配的关键技术,郭锐和同事像着了魔似的,整天泡在工厂不着家、通宵达旦试验总结。为了摸清所有的数据,他们做了1000多次装配论证试验,工作笔记写了约10万字,查阅的资料堆起来有2米多高。历时2个月,他们破解了一项项装配难题。

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大批量制造后,原来的装配效率跟不上进度需求。为解决这一难题,郭锐和技术团队结合不同车型转向架的装配工艺,编制了《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装配作业要领书》,这些要领书后来成为实用的现场作业标准。

2006年至今,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运营时速200公里到35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的高速动车组,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装配的生产体系、技术标准在郭锐他们手中一点一点地建立,技术持续提升直到世界领先。

打造“大国重器”

为中国高铁代言

郭锐的父亲是一名钳工,童年时期,父亲经常像变戏法一样制作出各种物品。这门技术让郭锐非常着迷。

1994年初中毕业后,郭锐决定上技校,毕业后当钳工。少年郭锐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一名比父亲更优秀的钳工。

1997年从技校毕业后,郭锐被分配到四方机车厂(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液力传动分厂,从事机车车辆核心部件液力变扭箱的组装、试验工作。

郭锐的祖母、父亲都是四方机车厂的工人,郭锐是第三代铁路工人。刚开始工作,他就养成了专注钻研的职业习惯,踏实做好每一个零件,产品精度达到99%还不够,要想办法提升到99.9%。

稍稍和郭锐接触,就能感觉到他的认真严谨。他很少说大约的数字,不能确定的数据一定会核查准确。

郭锐20岁进厂工作,27岁就获得了青岛市钳工状元称号,从中级工到高级技师仅用了7年。他4次获得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钳工第一名,2012年在山东省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山东省钳工状元,2012年代表山东省参加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得钳工第七名……

在“大国重器”主题演讲比赛中获得金奖的郭锐自豪地说:“我为中国高铁代言!”

从少年到中年,从9岁“铁匠”到“大国工匠”,工作22年,郭锐的履历上写满了“担当”二字,对家如此,对铁路如此,对国家亦是如此。

领衔大师工作室

让“智慧原子”能量扩散

在中国第一代高铁人的大团队中,郭锐是一枚“智慧原子”。他独创的《动车组齿轮箱G侧游隙检测先进操作法》使转向架齿轮箱检修效率提高了30%,获中国中车先进操作法一等奖。他独创的《动车组转向架四点等高支撑调整作业先进操作法》使转向架的装配效率提高了3倍,装配精度和装配质量大幅提升,仅此一项,累计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1200万元。

10多年里,郭锐先后在转向架分厂的许多班组中轮岗。这让郭锐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丰富。他不断开展各类技术革新、质量攻关,解决技术难题,优化工艺,转向架组装工艺的整个流程图逐渐印刻在他的大脑中。郭锐不再只是一个操作工人,而是解决现场疑难杂症的专家,能够站在转向架整个生产流程系统的高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与中国高铁一路同行,郭锐从普通工人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又从高技能人才成长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为了让这枚“智慧原子”发挥出更多能量,以郭锐名字命名的“郭锐劳模创新工作室”和“郭锐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了。郭锐带领的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完成了492项攻关课题,解决了650多项现场技术难题,研究出了200余项应用在生产线上的绝招绝技,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

实现中国智造是系统化工程,需要硬件的升级、软件的更新,但人才是第一要素。郭锐在工作室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带徒弟。

近年来,在高速动车组生产一线,大专院校毕业生成为主力,郭锐以师带徒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智能制造”的生产操作内涵,培养既有理论又懂操作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目前,郭锐的徒弟中有11人成长为公司高级技师、12人成长为公司技师、13人成长为中国中车核心技能人才。

2018年3月5日,全国两会首次开启的“代表通道”迎来了两位“工匠”,郭锐是其中之一。无论走得多远,郭锐都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他的人生信条是:你想到一个好办法,不如将创新形成体系推广;你“一人行”,不如“多人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