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算高铁大账不能只看运营盈亏

来源: 2011-08-08

京沪高铁正式运行第一天,高铁的拥趸和怀疑者就迫不及待地分别搬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证明自己立场的一贯正确性。有的说,首列高铁上座率98%,足以证明高铁受欢迎程度。有人指出,当天发出的列车有的上座只有10%,亏损是铁定的。 

用第一天运营的情况预估一个2200亿投资项目的盈亏,实在太着急了。用3个月、3年甚至10年时间来验证这个议题也不晚。有人算了一笔账,京沪高铁建造成本为2200多亿元,每天支付的利息就好几千万,再加上运营成本等,得出“高速铁路的保本运营将十分艰难”的结论。日本的新干线曾经亏损长达十多年,法国、德国的高铁在建成之初也都是亏损的,即使我们忽略武广高铁上座率一年增加将近一倍的统计数据,真的就可得出高铁建设得不偿失的结论吗? 

就像我们不能只用发电量创造的产值和利润来评判建造三峡大坝的得失一样,高铁运营的盈亏只是判断这项巨额投资是否成功的条件之一。 

京沪高速铁路将7个东部沿海省市占全国GDP30%的区域串接成当日往返的工作圈,而待“十二五”四横四纵的高铁网全部完工后,在占全国90%人口的区域中,几乎所有中心城市的人们都可以实现1000公里左右的当日往返,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自然不必多说。而高铁建设给中国带来的更大影响,则是对中国工业和科技水平提高的巨大推动,对“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巨大推动。 

很多不了解工程技术的外行人,一说起自主创新就认为是一个纯技术发明问题。其实,在全球化分工的环境下,自主创新是一个包括系统集成、加工设备和工艺、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的综合问题。中国工业水平的落后不仅是技术发明的落后,更是技术、人才、管理等全方位的落后,而高铁的引入为中国工业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对中国工业生产、设计研发、生产水平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过去在自主创新领域,我们总是在两条道路上摇摆。一条是试图追求绝对意义上的自主原创,这是一条既艰辛又缓慢的道路,而且经常走不通。另一条是汽车行业走过的路,以市场换技术,结果市场奉送了不少,但技术很难扩散到合资企业的外部,对中国工业总体水平的拉动有限。而高铁走了完全不同的第三条道路:花钱买,认真学,再超越。 

对于中国高铁来说,既没有必要像之前那样过度吹嘘自主创新的比例,故意忽略花钱引进这一基本事实,也不能把功绩都记在铁道部的统筹和谈判水平上。中国高铁是分属不同体系的几十万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认真学习努力的结果。 

中国高铁的成就是站在国际竞争对手的肩膀上取得的,但已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并且具有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能力,更可贵的是对整个工业体系、技术研发水平、工程管理水平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这才是中国高铁的大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