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戚墅堰所退伍军人:军装可褪 军魂不散

来源: 2020-03-13
分享到:

归来后,他们有的读书、有的抓贼、有的进厂……走过很多路,最终都选择穿上工装,为中国速度护航。部队的历练在他们身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每一道标语、每一句誓词都成为了他们今后人生的一份信念。“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这是他们退伍时的庄严承诺,也指引激励他们在2个多月的防疫复工攻坚战中主动担当,冲锋在前。

昔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如今没理由再等了

恽元,2009年入伍,曾是四川省泸州市某部队舟桥营的火箭布雷车作业手,先后2次被评为“优秀士兵”。说起舟桥营,可能很多人觉得陌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很好诠释了他们的职责与使命。“铺设地雷、战术伪装、排爆,都是训练的内容。”恽元回忆。2年的部队生活,真正出任务的机会比较少。恽元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他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后立刻组织救人、安置群众、恢复基础设施。革命分工不同,恽元没有“前线作战”,但他每天刻苦训练,做好了随时上场、冲锋陷阵的准备。

退伍后的恽元,参加过反扒大队,在公交车上抓获预谋作案的扒窃团伙。直到2015年,恽元成为了戚墅堰所铁马公司闸片生产线上的一名装配钳工。“他是多能工。混粉、预烧结、烧结、烧制、后处理……哪个工序缺人他都能上。”班组长朱冠辉介绍道。

2020年1月26日,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街道人武部拨通了恽元的电话——“常州市成立了退役军人、民兵抗‘疫’志愿队,你是否能够加入?”得知消息,恽元立即请示铁马公司疫情防控应急办公室领导小组,请求“参战”。“看到医护人员和曾经部队的战友们都出动了,我没有理由再等了。”恽元说。

社区巡逻、公共区域消毒、隔离户“生活管家”、回常人员登记注册……这些工作填满了恽元的每一天。天气好的时候,老人们喜欢在外扎堆闲聊、晒太阳,这样的聚集让恽元很担心。他只能一遍遍地劝导,耐心讲解疫情的严峻形势:“这次疫情来得急,全国人民都服从安排在家隔离,新闻上也一直报导,您一定要重视!”对待一些“固执已见”的老人,恽元有时候也会“威胁”:“出门要戴口罩啊,您不戴口罩,别人也不愿意和您讲话的。”“耐心一点还是有效的,周围的群众也支持,大部分爷爷奶奶都主动回家隔离了。”恽元说。

恽元的父亲和堂哥也战斗在防疫一线——两人搭班值守村道口20余天,每人轮流12小时。“我的父亲已经是有40年党龄的老党员了,他是我的榜样。”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个信条对恽元的影响很深。至今,恽元的微信头像仍是军帽上的军徽。“相信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和法宝。”

“服从指挥,冲锋在前”,这是党员的担当,是军魂

王赛雷,一个90后的年轻小伙,曾经在湖北省宜昌市留下了5年的青春。那时候,他的身份是一名武警,负责执行三峡大坝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守卫任务,先后2次获评“优秀士兵”。2015年底退伍的王赛雷在短暂休整后,于2016年4月加入了戚墅堰所铁马公司,从事轨道交通基础制动装置重要组成——气动夹钳的装配工作。

王赛雷是常州市遥观镇东村人。全村村民及外来租户共计3000余人,防疫工作任务较为繁重。1月30日,“东村大家庭”的微信群出现了一则志愿者的招募通知及群组二维码,王赛雷第一时间扫码加入。“第一项任务就是封锁村口。为了方便来往人员的管控,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我们花了2天时间用彩钢瓦封锁周边小道,全村只留下2个人员车辆的出入口。”

和遥观镇紧紧相邻的是横林镇,镇上先后10余名患者确诊新冠肺炎,情况不容乐观。安全起见,东村村委加大防控力度——除了地毯式排查人员,每日消毒、检测体温,还要实行24小时轮岗蹲点制。“村长,我年轻身子板硬,又是党员,晚上就由我值守在咱村口吧!”王赛雷又一次主动请缨。

不愿闲下来的王赛雷被村民们亲切地叫做“移动的小黄牛”。家对面的邻居返程时经过湖北,需要居家隔离,他就承担起了照看的工作。村上外地租户返乡过年的多,为及时了解他们的返程情况,他和志愿者挨家挨户贴上封条作为标记。有的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对疫情的了解少、不重视,他就想方设法联系上老人的子女,让最亲近的人去做思想工作。为了防止有人翻越彩钢瓦搭起的隔离带,他举着手电筒,深夜巡村,每日15000多的运动步数。“活抢着干,话却不多说。”这是村民对他的印象。

早出晚归的王赛雷最感谢的是他的妻子:“她很支持。让我放心去,让我注意安全。”2月8日,元宵节,月圆依旧。当大伙在家吃着元宵看晚会的时候,王赛雷依旧坚守在村口移动帐篷中,执行卡口的人员登记放行任务。寒风瑟瑟,他通过微信视频,与妻子和2岁的孩子“隔屏团圆”。

在王赛雷等一批先锋的带领下,东村志愿者的队伍从最开始的20人扩大到2月末的200多人,更多人加入进来,守卫共同的家。“5年的部队生活让我长大了,有责任有担当了。我是20岁时在部队入党的,党员就是要做表率,冲在前面的。”

现在的王赛雷,从抗疫的战场回到了复产的阵地。2月19日复工的他,每天上班早一小时,下班晚一小时。铁马公司先锋车长,先锋消毒员、先锋体温员……总有他忙碌的身影。

“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冲锋在前。这是军魂。”不善言辞的王赛雷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国旗护卫”“颜值担当”,在抗疫复工关键时刻支援一线

刘云,2006年12月加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仪仗队,当时,也被称为“国旗护卫队”,主要担负迎外和升旗任务。长相清秀、身姿挺拔、足音铿锵、枪刺闪光,是仪仗队给人民留下的印象。“训练站军姿的时候,帽子要反戴避免落下,衣领别5根针,背上背十字架,手贴扑克牌,背包绳捆腿。40度下练正步,寒风中练托枪,都是很平常的事。”用刘云的话说,部队是一个大熔炉,就像是“铸造”的过程,把新兵身上的杂质洗掉、融掉,炼成真正的钢。

2009年1月正式退伍的刘云回到学校学习电气自动化,毕业后按照分配进入戚墅堰所汽车零部件公司。同年,他也加入了民兵组织,后被经开区人武部和潞城街道任命为戚墅堰所民兵应急排排长。

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刘云首先承担起了所在的智能制造事业部15名同事的健康情况、行程跟踪统计工作。2月10日,戚墅堰所即将正式复工,刘云又参与到防疫物资准备、复工相关演练中。“近1000名员工要进所,拥挤的交通怎么缓解?碰到体温高的怎么办?这些我们都要提前按照预案进行演练。”复工的第一周,每天都能在戚墅堰所的门岗处看到刘云的身影——工作服外套一件雨衣当防护服,再加上口罩、测温枪的标配,旁边的小桌上则预备着酒精、消毒水、登记本等物件。“每天站岗4个小时,上午、下午、晚上都有可能,服从安排。”刘云说:“刚开始,会发现有的同事因为车里开空调,体温异常。后来,我们就在微信群提醒大家,提前开窗、通风‘降温’。”

复工初期,汽车零部件公司很多外地员工尚未返程,劳动力较为紧缺。在公司党委的号召下,刘云等一批年轻的技管骨干又主动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支援一线去了。“中间体珩磨、气密检测、浸油、压装,都干。”说到自己设备调试工程师的份内工作,“就晚上加班做呗。”刘云说。

21世纪第一个10年,刘云觉得自己最值得“吹嘘”的经历是为北京奥运会保驾护航——“那时候,我们在奥运村执勤,每来一个国家,就为他们升一面国旗。”“仪仗重于生命,事业高于青春。我曾经的指导员是50年大阅兵的左翼护旗手,我的班长是60年大阅兵的擎旗手。”回忆起这些,刘云的眼里有光。

第二个10年,刘云觉得自己很幸运,加入了戚墅堰所汽车零部件公司智能制造事业部,能为中国智造出力、为中国速度护航。“重要的事情是从平凡的事情做起的。手永远要比嘴快。”这些刘云始终鞭策自己的话也成为了他教育双胞胎儿子的理念。

他们离开部队已经很多年了,但退伍后在戚墅堰所战斗的这群人以先锋行动展现了同样的军魂——不仅是肩负保家卫国的重任和使命,心系人民群众的安危与和平;更是脱下军装,依然冲锋在前、担当奉献,战斗在祖国的四面八方,成为每一个岗位的精英、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