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经济日报:坚持合作共赢 大步迈向世界

来自大型企业集团的十八大代表热议“走出去”

来源: 2012-11-15
分享到:

坚持合作共赢 大步迈向世界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这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中国企业的历史使命。

来自大型企业集团的十八大代表对于报告提出的“加快走出去步伐”的要求深感振奋,中国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成为他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强化互利共赢意识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进入世界500强榜单的企业数量连续9年增加,今年已经增加到79家,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随着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来自海外的各种阻力也越来越多,考验着我们企业走出去的能力。

对此,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代表表示:“企业走出去发展,不仅要本着企业自己的宗旨,也要遵守所在国法律规定,依法依规开展投资经营。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要为当地人民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代表介绍,中航工业近几年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并购了多家外国公司,并购的原则一是不裁员,不给当地民生就业带来麻烦;二是为这些企业在中国市场争取订单,实现扭亏为盈。中航工业并购的奥地利最大的航空企业现在已经由亏损转为盈利,不但没裁员还给当地增加了500多个就业机会。

“只有合作伙伴,没有竞争对手。”林左鸣认为,要树立走出去是参与国际合作的意识,要让别人知道我们不是为了抢市场,而是要与各国企业形成互补与合作的格局,实现企业的互利共赢,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进步。以航空业为例,世界上很少有哪个国家能单独支撑起这样一个庞大的产业,一架现代化的波音、空客飞机是多个国家的航空企业共同打造的,当然其中也有我们的大量零部件。我们的全球战略就是要和世界其他航空企业共同打造航空业的全球产业链,推动世界航空业的健康发展。

走出去还要站得住

在被问及“走出去”企业如何应对挑战时,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稳根代表掷地有声:“靠科技创新!”他介绍,近年来三一重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确保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5%以上,下一步还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使信息技术应用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力争5年后,海外收入占销售总额的份额由现在的15%提高到40%至50%。

梁稳根的观点是大多数企业界代表的共识。“中国制造”整体水平大多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利润率低,高耗能、高污染,这种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进行转型升级、自主创新,提升企业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尽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才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根本动力。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董事长任洪斌代表说,国机集团已经连续两年进入世界500强,但像国内大多数企业一样,大并不代表强,有规模并不意味着有竞争力。对有志于走出去的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心要热但头脑一定要冷静。要准确把握形势,顽强拼搏,将高端装备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制造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以打造科技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更大力度地推进科技创新,更大力度地推进转型升级,这样才能走得出去、站得住脚,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

善于整合全球资源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孙勤代表认为,一流的跨国公司,要善于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包括原材料、能源、人才、技术、资本、市场在内的各种资源,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据介绍,近几年来,中核集团不断加大全球范围内资源整合的力度,尤其是在铀矿资源方面,现在所需的铀矿已经绝大多数来自国际市场。

通过并购外国优质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是跨国公司实现迅速扩张的主要手段之一。中航工业去年收购了包括世界第二大通用飞机制造商西锐公司在内的两家美国通用飞机制造商以及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使中航工业快速提升了通用飞机的研发、制造、市场销售水平,一举进入全球通用飞机的主流市场。

海南航空集团近两年来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资源配置调整的机会,完成了一系列并购重组,在澳大利亚、欧洲、北美洲、非洲都完成了战略布局,实现了中国航空走向全球的百年梦想。集团董事长陈峰代表认为,现阶段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应该符合三个标准:一是销售收入要达到6000亿元到1万亿元左右,进入世界500强的前100名以内;二是要有世界一流的企业品牌、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三是要把造福人类与世界和平作为最高理想,推动世界的发展和进步,这应该是跨国公司努力的方向。

(本文章摘自11月14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