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创新之源——活力变革看南车

来源: 2012-08-28
    在株洲市的田心,每天清晨上班时,丈夫妻子一起出门,或者傍晚下班后在一起聚会的兄弟姐妹乃至朋友们,身上挂着的工作牌上大都写着中国南车。
  然而,如果你有心仔细去看或许能发现细微的区别,有的工作牌下方写着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有的写着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而有的则写着南车株洲电机公司。
  有时候,这里正在生产的电力机车、城轨车辆、轻轨列车乃至磁浮列车上,三家单位员工在一起遇到的可能就有亲戚和朋友。
  一个家庭、一个朋友圈子的人分别在中国南车株洲基地的三家企业工作,这不只是田心的一道风景,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超越这种渊源的分工与合作。
  我们从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历史陈列馆追根朔源。
  一张稍许发黄的黑白照片映入眼帘——“1936年8月1日,一群怀着建立民族火车工业梦想的创业者,来到株洲田心这块当时还是默默无闻的土地上,打下了民族火车工业的第一根桩基。”
  工作人员介绍说,“76年前,企业当时的定位是一家蒸汽机车修理工厂,株洲机车厂就是现在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前身。”
  自那时开始,怀揣着推动民族火车工业发展的梦想,数十年来,以茅以新、周劢、丁爱国、赵小刚、徐宗祥、刘友梅、丁荣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知名企业家、专家先后投身这片热土,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不断实施变革,为这里注入活力,推动这里由蒸汽机车修理工厂成为中国电力电力机车的摇篮,并向中国电力机车之都发展,如今成为世界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高地。
  每一次变革,为这里带来一次跃升。于是,这里的人们用“三级跳”来形容三个阶段的历史变革。
  第一跳——由蒸汽机车修理到电力机车摇篮的蝶变。年近8旬、参加过第一台电力机车研制的退休工程师饶治安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回忆道,1956年,曾任株洲机车厂第二任负责人的周劢随同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成功地争取到将引进苏联电力机车技术写入了中苏有关经贸的协定中,为田心赢得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第一颗种子。
  然而,在1958年的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研制中,株洲机车厂并不具备电气上的条件,不得不联合远在40余公里外的湘潭电机厂的力量才研制成功。
  后来,国家重新进行定位,将电力机车的研制划归铁道部对口管理。1959年6月5日,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成立(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前身),其所长由时任株洲机车厂厂长许世勤兼任。
  与此同时,以第二台电力机车的研制为契机,株洲机车厂开始筹建自己的电机、电气生产线(现南车株洲电机公司产业起源于此),这样的变革,使这里逐步摆脱了对外界的依赖,为中国南车株洲基地专业研制电力机车奠定了基础。
  随后的近20年,与共和国的经济一样,中国的电力机车事业也同样在蹒跚中前行。中国南车株洲基地的这片热土在等待机会喷薄而出,直到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
  第二跳——从摇篮到中国电力机车之都。谈到1978年的全面转产电力机车,株洲机车厂成为全国首家专业生产电力机车的企业,饶治安至今记忆犹新。
  转产电力机车,在当时还有部分员工不理解,这修理蒸汽机车不是好好的吗,干嘛要转产呢?!饶治安回忆说,时任株洲机车厂党委书记的赵英俊在动员会上为大家算了几笔账,算发展账,未来国家铁路将以内燃和电力机车牵引为主,修理蒸汽机车将逐渐失去市场。或许,最能打动职工的还是后面的两笔账。算经济账,做一台电力机车能比修理蒸汽机车多出几倍的利润;算舒坦账,不修理蒸汽机车了,从此工作服可以干净多了。
  几笔账算下来,职工心动了,动手拆掉了蒸汽机车的生产线,将设备交给其他单位,破釜沉舟上电力机车。然而,那时,大规模生产电力机车的设备还未审批到厂,饶治安回忆道,为此,他和同事们几经周折,终于面呈时任铁道部部长郭维城,为工厂争取到了电力机车大规模生产急需的数百台套设备。
  1978年10月28日,株洲机车厂修理的最后一台蒸汽车出厂,由此结束了这里40余年修理蒸汽机车的历史。饶治安感慨道,如果失去变革的勇气,田心或许将更长时间地停留在“电力机车的摇篮里”。
  “原来西方国家的电力机车可以做得这么好!”打开国门后,1983年,随团出访国外的时任株洲机车厂副总工程师刘友梅(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被国外电力机车的飞速发展所惊叹。
  一台电力机车有上万个零部件,他是一个高度依赖配套的产业。电力机车产业的发展好不好,不光是主机企业,配套工程同样重要。
  现代化的配套在哪里?人们首先将目光放在了诞生于株洲机车厂的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身上。
  时光进入80年代,独立经营成为兄弟企业后的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境况是什么样子呢?老株洲所人至今也忘不了自1984年以来的变革三部曲。
  “全所482人,每年上级拨款125万元只能维持正常工资,科研工作更是无从谈起。广大科技人员为了每月4.5元的附加工资争吵不休……”
  1984年,刚刚接任株洲所所长的丁爱国果断地向上级提出“不要国家事业经费、扩大经营自主权”。即在坚持以科研为主的同时,抓好生产经营;打破铁饭碗,实行科研有偿合同制;打破铁交椅,取消干部终身制,实行所长负责制和干部聘任制;打破大锅饭,克服平均主义,实行课题合同承包制;打破人才部门所有观念,允许人才自由流动,放活科技人员。
  这是株洲所发展进程中极其关键的一步,使株洲所进入“科研—生产—效益—科研”的良性循环的道路,形成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能力。
  生产力一旦得到解放,就会释放无穷的能量,到1988年,株洲所销售收入就达2200万元,净收入400多万元,比改革前的1983年分别增长4倍和2.5倍。被当时来所考察的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赞誉为“科技长入经济的火车头”。
  8年后,株洲所上演了第二部变革的乐章。1992年,丁爱国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总思路:转化整体机制,实行人员分流,加强研究开发,放开搞活经营,推行“小研究、大企业”和“小管理、大经营”的管理结构。
  1992年8月,株洲所登记注册“株洲时代集团公司”,将原来的车间、试验室公司化,形成了“大雪球”与“小雪球”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就这样,又过了8年,2000年,株洲所和3公里外的株洲机车厂一道,成建制与铁道部正式脱离,同属于中国南车旗下,正式转变成具有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企业实体。
  近十年来,为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需要,株洲所提出了“保地位、求发展”、“走好条钢轨、走出两条钢轨”和“走资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相结合”三大战略举措。
  这次持续而深入的改革,使株洲所实现了与市场的完全对接,由此走上了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经营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在外人看来,株洲所的变革与株洲厂的变革能有什么关联呢?而对于这方圆3公里的人们来说,可谓唇齿相依。厂、所虽然正式“分家”变为兄弟企业了,但是很多人用“厂、所不分家”来形容相互之间的依存度、协作度。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90年代末,厂、所密切协作,共同推动中国电力机车技术向世界先进水平奋起直追。从韶山3型电力机车开始,韶山4型、韶山5型、韶山6型、韶山8型直到韶山9型,使中国站到了世界直流电力机车技术的高地。
  当年的时光早已成为历史,各种车型下线的照片里面,清晰地留下了共同参与研制的厂、所员工的音容笑貌。
  这变革的第三跳,或许,得从2000年中国南车成立的第一个年头算起。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巨头铁路机车行业巨头进入中国的门户洞开,一声“狼来了”,这里的人们奋起变革。
  那一年,中国南车展开了“提问题—讨论—反馈意见—再提问题”的过程,如是反复数次,逐渐形成了以“四化”为核心的改革方向,即“主机产品集约化、关键零部件专业化、一般零部件市场化、后勤辅助社会化”。中国南车董事长赵小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道。
  这种变革的春风从北京的中国南车总部吹到了株洲基地。作为主机厂的株洲机车厂开始剥离后勤、辅助、社会职能,公安、学校、医院以及一般的零部件生产单位基本实现向地方的移交和独立自主经营,并在2005年由工厂制完成了向面对市场主体的公司制的现代企业变革,挂牌成立了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称株机公司)。
  至2010年初,原隶属于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株洲南车电机公司,按照“关键零部件专业化”原则完成了电机业务的整合,升格为中国南车的一级子公司,形象地说,就是他们由原来的“母”、“子”企业变成了兄弟企业。
  至此,中国南车株洲基地,形成了株机公司主攻轨道交通整车系统集成的研发与验证、株洲所专注于攻关如牵引传动与网络控制等核心部件,株洲电机则负责电机、变压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制开发。
  赵小刚说,株机公司也好、株洲所也好、株洲电机公司也好,正是通过轻装上阵,构建了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了各自的主攻方向,才能以更好的精力、更明确的目标投身商海的搏击。
  伴随着企业制度的变革,在产业格局方面,自2001年开始,中国南车株洲基地也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
  这一年的4月,国家准许生产城轨车辆的执照在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落地,一举改变了这里数十年来单一电力机车主产业的格局。
  产业布局的变革,不仅是株机公司受益,作为株洲所、株洲电机公司也成功进入城轨产业的领域。以获得中国首批自主创新产品的深圳地铁一号线续建工程为例。通过以此为发端以及后续项目的积极介入,株洲所成功进入城轨车辆的牵引传动、网络控制产业领域,株洲电机公司成功进入城轨车辆的电机和变压器产业领域。
  而近年来,随着整车企业株机公司城际动车组、轻轨列车、中低速磁浮列车、储能式轻轨列车等新产业的成功进入,株洲所、株洲电机等研制的牵引传动、网络控制、电机、变压器等不同程度实现了同步开发、同步装车。
  株洲电机公司等还先后进军高铁列车核心部件、油田电机、风力发电等领域。
  株洲所的产业规模和发展速度均保持了大幅度增长,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在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和新能源三大产业板块成功实现了从蓄势发展到就势突破的漂亮大转身,完成了产业发展的同心多元化战略布局。
  株机公司则形成了在产业格局上以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城际动车组为主,向中低速磁悬浮、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100%低地板有轨电车、机车制动系统等方向延伸的“3+X”格局,在产业基地区域布局上,逐步完成走出田心、走向全国、走向全球的“1+Y”跨越。
  跳出单一电力机车的研发生产,变革释放了活力。以此为发端,中国南车株洲基地由曾经电力机车产业的独舞,蝶变为三家企业一方面在主产品上密切协同,向新的产业、技术领域进军,另一方面在自身独有的产业上则天高任我飞,由此相得益彰。
  来源:网络媒体走转改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