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国企救灾人物图谱

来源: 2008-07-08
  1、求生相互扶持,克服恐惧

  “听见四周传来像是放炮的巨大声响,接着房屋开始剧烈的震动,等我反应过来是地震的时候已经来不急了,最多20秒,房子就塌了。” 国家电网四川德阳电业局德润公司的吴锐回忆起那恐怖的一幕,仍心有余悸。

  吴锐所在的银杏站距离震中心映秀镇只有8.8公里。等到震动停止下来,他打开房门,眼前已经变成一片废墟,楼梯已经不在。顺着水管慢慢爬下楼后,他发现整栋宿舍只剩下自己居住的这个单元左边的几层楼,其余全部坍塌,万幸的是,住在他楼下的赵亨奎、佘蓓,以及在外面的黄安兵也成为幸存者。而住在已经坍塌的单元楼的扬玉春因为掉到楼梯间的夹缝中得以逃生。

  映秀的夜晚漆黑恐怖。为了保证所有人的安全,吴锐一行人定下一个“生存原则”:找食物必须两个人同行,女孩子不能单独行动;大家要相互扶持,共同进退。

  不断发生的余震、滑坡和泥石流,让一行人更感求生路的艰难。脚下是一尺宽的泥泞小路,一边是飞石、泥沙不断的高山,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岳佳、秦振华、田雪梅3人手拉着手慢慢地在山路上行走,石头打在安全帽上碰碰作响。“如果田学梅没带安全帽就完了。”岳佳说。个子娇小的田雪梅一不留神脚下一滑,随着泥土摔了出去,她紧紧抱着一个救命的大石头,随行的村民连忙放下身上背的水和菜,小心翼翼踩着滑坡的泥土摸下去将她拉上来。

  就这样,他们手牵着手,相互扶持,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回家的路。走了近70个小时,他们终于走到映秀铝厂,搭上了省电力公司
派去的冲锋舟。

  地震发生后,由于通信中断,道路不通。在大家的期盼中,5月15日下午,吴锐、赵亨奎、佘蓓、黄安兵回到了德阳;晚上,岳佳、秦振华、田雪梅也回来了。

  2、重逢

  夫妻劫后重逢,兄弟灾后抱头痛哭……华能集团新闻处处长李兆魁说,这种感人的照片临时抓拍了很多,但却没来得及记录下这些员工的名字。

  5月12日,距震中30公里的华能太平驿水电站102名员工被困,与公司失去联系;另有10台水电机组停运。

  很快的时间内,营救工作紧张而有序的开展着:

  紧急请求国务院应急办和救灾部队实施空中和地面支援;

  千方百计与水电站建立通讯联系,通过四川交通广播电台转达关怀,稳定被困员工情绪,增强信心,鼓舞斗志;

  被困员工全力以赴做好自救准备;

  进一步对电站受灾情况进行分析,紧急求助有关单位提供遥感图像和航拍资料,并请水利专家会商太平驿水电站受损情况;

  在都江堰和成都组织两支抢险突击队,在都江堰和紫坪铺设立两个接应站;

  华能集团公司各单位抓好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援前方救灾;

   ……

  截至5月18日12:00,受困的102人中,除1人死亡、3人失踪外,其余人员已转移到安全地带,与家人重逢。

  3、传奇寻找罗宾逊和他的伙伴

  四川巴蜀水电公司职工王建华在山里受到重伤,生存几无希望。

  正在这时,碰到了他的舅舅。

  舅舅据说没什么文化,估计也没有看过《罗宾逊漂流记》,但他不知道怎么就想出用木头扎了个筏子,从山上漂流出来。只用了一天时间,而那些与王建华一同逃生的朋友,则用了3天才逃出来。于是大家称王建华的逃生是罗宾逊式的传奇。

  可惜,王建华住进了不知道哪个医院,他的舅舅,则据说是回到了一个叫九龙乡的地方,没有人能找到。连姓名我们也无法获悉。只能称他为罗宾逊或者罗宾逊的舅舅。

  找不到罗宾逊,我们只能拍摄到罗宾逊的伙伴们。他们是分几批先后从山沟里逃出来的。

  最后逃出来的尚征林是另一个罗宾逊。前一罗宾逊是靠竹筏逃生,尚征林则是靠一汽车轮胎。尚征林的手部被砸掉一半,身体其他部位也受了重伤,流血过多,没有体力逃生。他的几个同伴给他留了两天的干粮,然后同伴们结伴逃生。几个同伴成功逃生后,立即给公司说明了尚征林的情况和位置。公司马上与有关方面联系,终于征得一架直升飞机前往营救。尚征林自己也没有坐着等,他所处的位置被水面不断上升的堰塞湖淹没,于是尚征林找了一个汽车内胎,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游到一块比较平整的高地上,终于等到了直升飞机的降落。

  尚征林被救出来时,已经是5月27日。

  这样,除一人无音讯,另有两人证实死亡外,小木岭41名被困员工已有38人成功逃生。

  国家电网:179小时的马元江

  当担架上的马元江被小心翼翼抬出废墟上的施救隧洞时,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5月20日零时50分。经过超过30小时的奋力救援,经过百余人次的工作,终于打穿了10余块混凝土,凿开近10米的水泥钢筋通道,国家电网映秀湾电厂马元江获救,他已经受困近179小时。

  4、常小兵:不用说成崇高、伟大;就是职业责任

  常小兵,中国联通公司董事长。在救灾现场,他说,洪灾我是经历过,冰雪抗灾也都去过第一线,但这次是我感受最深的一次抢险救灾,没有什么崇高的信念,也不用描绘得很伟大,就是一种职业;通讯恢复越早,抗震救灾的效率会越高。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常小兵正在大连参加国资委召开的会议。

  5月12日深夜,常小兵从大连连夜回北京,简要布置完工作。

  5月13日,联通决定空投两名技术人员和VSAT地面卫星通信站到灾情最严重的汶川县映秀镇。

  5月13日,常小兵搭上飞往成都的飞机,由于受灾后的成都机场当时无法让民航班机降落,飞机降落重庆,坐数小时汽车到达成都。

  5月14日上午,联通公司的朱勇和胡勇搭乘军用直升机飞往汶川县映秀镇。由于环境恶劣,无法降落。次日再次起飞。

  5月15日 18:00,联通在四川地震最严重的汶川县映秀镇开通VSAT地面卫星通信站,这是首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在此开通移动通信服务。

  5月17日晚11时,中国联通传来的最新消息,黑水县县城联通基站开始恢复工作状态,至此,中国联通地震灾区所有的县城都已恢复通信。

  信息的沟通是抗震救灾的前提。此次抗震救灾,各通讯公司均是全力以赴

  王建宙(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总裁):地震发生以后, 5月13日,王建宙带队乘坐飞往成都,飞机改降重庆后又历经3个多小时的车程抵达成都市,进行现场指挥。

  到5月13日下午4点,中国移动“退服”基站的数量一共是2568个,12日晚上12点“退服”高峰时候退服基站达到了4457个,已经抢通的达到1889个。造成基站“退服”的主要原因,一是电力的中断,二是部分的传输中断。

  虽然全国网络基本畅通,但灾区电话仍然出现难打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呼叫量太大,高峰时候,从全国各地打到四川的话务量是平时的5~6倍,呼叫次数是平时的16~17倍,造成了网络堵塞。当时,四川省阿坝州的汶川、茂县、理县、绵阳市的北川和平武县,还无法正常通信。

  中国移动随后全力以赴组织网络抢修,从重庆、广东、贵州、云南、河南等省也调动了11辆应急通信车和160台油机,到灾区进行支援。同时,组织15台卫星电话和10套基站,从北京启程紧急送往四川。很快修复了受损设备,保障了灾区通信畅通。

  张春江(中国网通总经理):12日下午发生地震,在大连开会,13日下午从大连飞往成都,没有留意飞机经停西安,因航空管制,所有到成都的民航飞机不能起飞,所以只好坐了几个小时的汽车到洛阳,搭乘解放军的飞机到成都。在成都召集四川公司凌晨开会到四点。然后先后去了都江堰、绵阳、德阳等地,又去了映秀,马不停蹄。

  中国网通在四川有正式员工850人,用户有208万,这次受影响的有6万多。

  王晓初(中国电信总经理):地震发生后,王晓初以最快速度奔赴灾区。

  中国电信在四川境内共7个城市的通信受损严重,截至5月15日凌晨的统计,理县、青川和北川3个县部分恢复对外通信,还剩下汶川、茂县、黑水、平武四个城市的对外通信尚未恢复(卫星应急通信及部分县城内通信可以实现)。

  5月5日,中国电信修复了灾区大部分光缆。

  5月16日,中国电信修通剩下的汶川、茂县、黑水、平武4个城市的通信光缆,从而实现修通全部县级光缆。

  5、两次唐山,四川,两次抗震我都赶上了

  对于郑建中来说,地震的灾难他早就目睹过了。那是32年前,他还是军队里的一个毛头小伙子。1976年大地震后,被派往唐山参加救助。

  2008年四川地震的时候,郑建中已经随着中铁二局在四川工作很多年了。

  这时候,他是中铁二局的书记。

  而中铁二局,也参加过唐山大地震的救援。还参加过1998抗洪、2008南方冰雪等自然灾害抢险的队伍,是一个工程总装备居于中国建筑业前列,被誉为“抢险铁军”的企业。

  说起两次地震的不同,郑建中不假思索地说了出来:抢险中的设备、技术不可同日而语,灾民的安置非往日可比,政府的重视与信息公开程度非往日可比。毕竟时代在变,国力在变。

  说到自己,他说,当年是个小孩子,听领导的安排,去好好干活就行;现在,自己年龄也大了,位置也不一样了,觉得责任大多了。

  6、救援

  照片上的这张面孔是都江堰聚源中学的一名学生,他叫陈小龙。而那些正在施救的背影我们却无法查证,我们仅仅知道他们来自中交集团四川的几个项目部。

  5月13日,中交集团三公局桥梁特种公司总经理王双其带领都江堰岷江四桥项目经理部和成都青龙场桥项目经理部30多人,带着吊车、千斤顶和发电机等抢救设备,自发进入四川都江堰聚源中学,参与抢救被埋的学生。而陈小龙就是他们从废墟中救出的其中一个学生。

  废墟下等待救援的孩子们,废墟上紧张施救的救援人员,“陈小龙们”和“背影们”,是震灾期间在我们心底刻下最深感动的人物。

  中交集团在聚源中学忙碌的同时,位于汉旺镇的东汽中学废墟上,中铁二局也正在展开着营救,他们是地震后第一个进入现场营救的队伍。东汽中学教学楼是一栋四层的框架混合预制板建筑,左侧楼宇已坍塌,剩下两堵高墙耸立在空中,右侧楼宇有大量裂缝。救援队员用一条钢索把左侧的残墙拉住,防止其倒塌。现场有两台起重机,一台在吊运水泥块,另一台则用钢索吊着两根将倒的水泥横梁,防止其滑落。为减少伤害,救援队员用手刨起碎石,用人墙把碎石传出来。

  至14日18时,中铁二局救援队和随后赶到的其他救援人员一起已成功解救出24名生还学生,救援工作也进入了更为艰难的阶段。这时,救援人员又发现了一名在废墟中已挺过50多个小时、早已虚弱不堪的高中女生。在喊话时,女孩微弱地说:“只要你们决定要救我,我就会坚持下去。”女孩的话揪着大家的心,也支撑着大家早已疲惫不堪、神经高度紧张的身体。

  5月凌晨5点,一名男孩被从废墟里中拉了出来,正当人们准备为此欣慰的时候,一名救援队员用一块布盖住了孩子的脸,大家知道孩子最终没有挺过这最后的半小时,这已是当夜找到的第十名遇难学生。救援者们用顽强意志顶住快要累垮的身体和快要绷断的神经,这个夜晚多次的余震,很多人都已经没有了感觉,身处随时可能倾倒的残破高墙下救援他们也浑然不觉。

  15日早晨6点左右,人们再次紧张起来,救援队员在这个时间明显加快了行动的节奏,大家知道一条生命有了挽救的希望。6点36分,救援队员和那名表示“我会坚持下去”的高三女孩终于顽强地战胜了死神,她是这次东汽中学救援行动中被营救出来的第二十五名学生,也是当晚唯一被救出的生还者。当她被担架抬入人们视野,流着热泪的人们鼓起了掌。

  有地震后这些救援英雄,也有地震发生之初不顾个人安危疏散学生的勇士。地震发生时,中国电信咸阳分公司9名员工正在乾县高庙小学进行考场电子监控工程的施工,据唐校长说,地震发生时教室里已经有1000多名学生,还有学生正准备进入教室,因为没有开始上课,老师都不在教室。

  唐校长在院子里还没有意识到地震的发生,首先意识到地震发生的咸阳分公司施工队队长晏涛冲过来向她喊:“唐老师,地震了!赶快让学生下来!”接着,晏涛带领其余8名施工队员在剧烈的晃动中冲上教学楼,大声呼喊,并和老师一起组织学生有序撤离。同时在3个楼梯口均安排了施工队员维持秩序,阻止学生进楼,防止混乱发生。

  在学校老师和施工队的有序组织下,1000 多名学生很快从教学楼安全撤到操场,没有一个学生受伤。当问及晏涛队长当时为什么不顾个人安危去疏散学生时,他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都是娃么”。

  7、未来虹升,灾难中降生的欢喜

  李美川,25岁。她和丈夫都是长虹集团的员工,请假在家待产。5月12日下午的一瞬间,他们所在的北川县漩坪镇已经成了一片汪洋。她惊恐地和丈夫与几个同乡一起跑到附近的水厂山头,躲过了这场灾难。即使是在逃命的路上,她也小心翼翼,因为肚子里有个孩子。16号中午,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下山,“预产期是17日,我得在这天之前走出去,找个适合生产的地方。”

  漩坪和北川县城之间距离70公里,到处是巨大的石头、废墟,以及各种不确定的艰险。李美川和丈夫要步行到北川县城然后到绵阳生产。丈夫牵着她的手一步一步地走,很慢。

  求助是一直在进行的事。由于灾害,漩坪镇几乎与外界失去了任何联系,通讯信号时好时坏,“也不知道打了多少次电话,问了多少人,终于,5月16日晚23:30左右,一个求救信号通过同为长虹员工的李美川的小叔子李应强,辗转传到了长虹集团抗震救灾指挥部。”

  长虹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刻下达了营救李美川的命令。16日夜里24时,由段罡、杨海涛、夏廷锡和三名医护人员组成的长虹营救小组从绵阳出发,连夜抵达北川县城,开始寻找李美川。

  长虹营救小组多方打听消息无果。17日凌晨4点,营救小组遇到进山救人的李应刚的同学,在他的引导下,长虹营救小组继续快速前往漩坪的方向努力寻找。

  一路上充斥着一块块上百吨重的巨石,路边横着被压扁的汽车。站在在随时都有可能滑坡的山头,走在刚刚开出的一条土路上,营救小组,向山里陆续走出来的每一个人询问,有没有人知道李美川。

  17日早上八点,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搜救小组还没有问到李美川的消息。他们没有泄气。

  终于,一个认识李美川,并知道其目前大至方位的村民出现了。经过长虹营救小组的一番说明,这位村民决定返回帮助寻找李美川。找到李美川的希望越来越大。

  山路越来越险,行走的人也越来越少,时间越来越紧迫。小家伙能在妈妈的肚子里乖乖地坚持么?正当长虹营救小组快要绝望时,希望被再次传递,他们遇到了一支专业的救灾搜救队伍,这支由泸州市江阳区武装部副部长彭作良率领的救援医疗队,闻讯也主动地加入到了前往北川山中救援的队伍。

  17日12:12分,手扶着后腰的李美川一脸疲惫,在山坡山,她和丈夫被前来营救她的救援小组找到。五天来,她始终坚信她和肚子里的孩子有未来。

  5月17日,预产期,被困四天后,李美川被成功营救,母子平安。

  17日下午4:13分,从绵阳第三医院传来消息,李美川顺利产下一男婴,母子平安。

  当时,李美川的丈夫兴奋得像个小孩,他紧紧地握住前去探望的长虹公司领导的手,告诉他孩子的名字叫李虹升。这欢喜几乎让这个新爸爸暂时忘记了地震的灾难,他甚至开始勾勒孩子的未来。

  8、日记一个国企医生的映秀三日

  第一天   5月19日 漩口 晴

  虽然此前已经从外界媒体了解到通往映秀大致的路况,但是沿途所见汶川遭遇的破坏不能不用震惊两字来形容。沿途碎石不时跌落,泥石流不时出现,涵洞坍塌,桥梁断裂……大地已经面目全非。正在疏通道路的武警告诉我,就在刚才一名抢修道路的武警被落下的山石砸成重伤。

  下午2点28分漩口镇前方道路再次因山体垮塌受阻,恰好让我目睹了感人的一幕:所有通过这里的医疗救援队、志愿者、从汶川逃离的灾民、正在施工的武警官兵,在汽车喇叭、警笛的哀鸣声中,都不约而同的脱帽行礼默哀三分钟。这一刻我被深深感动了。地震无情,摧残万物;人间有爱,拯救生命。这一刻我看到了希望和温暖的光芒,同时也感觉到了肩上沉重的担子。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尽力保证每一个在灾区恢复电力供应的电力职工的安全,保证每一个震后余生的灾民不能笼罩在灾后疫病的阴霾下。

  从漩口到映秀这三公里也是最艰难的三公里,整整三个小时后,终于看到了“映秀镇”这三个鲜红的字,这刻在一块已经残缺不全的大石上,让每个中国人都深深铭记2008年5月12日的三个字。迎面而来的腐臭味再次提醒我,映秀镇到了,也提醒我不能忘记领导的嘱托、同志们的期望。一定要把卫生防疫工作做到每一个细节、每个电力职工、每个容易被遗忘的死角。

  第二天 5月20日 映秀 大雨

  震前的映秀,地如其名,山清水秀,斜靠在岷江边上的状如弯月般的人杰地灵的小镇。震后的映秀,残垣断壁,没有一栋完好的房屋,在一片惨不忍睹的废墟下,掩埋着无数在毁灭性地震灾害中未能逃出的村民。

  时间在这一刻显得格外宝贵,因为今天是震后第八天。而在完全无水无粮的绝境中,三天已经是一个正常人的生理极限。我清楚地意识到大多数村民遇难了,但是映秀湾电厂职工马元江就是一个奇迹。凭借强烈的求生欲望已经坚持了179个小时的他,在被救出的时候还能和我们这些救援人员对话。各地的消防救援队、志愿者、医疗队都来到这里,一堆三米高的废墟面前。这里曾经是映秀湾发电总厂的八层办公楼。在各种重型机械的帮助下,我们冒着大雨终于打通了通向马元江的通道,就是这个只有2米多长的拯救生命的通道,用了救援队员们整整5天时间!

  在施救过程中,恶劣的环境、浓重的尸臭、到处可见的蚊蝇,对于我来说并不算什麽,真正的威胁是不断发生的余震和废墟上震落下来的水泥碎片,还有随时可能再次垮塌的废墟。但是没有一个人想到过放弃。不抛弃、不放弃!

  “英雄”这两个字的含义这一刻我才深深体会到。谁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是那些在灾难面前挺直了脊梁的人,是那些没有他图的慈善者,是那些不求回报、只有付出的志愿者,是那些不顾自己生命安全、一心拯救别人的救援者,是那些把别人健康放在自己健康前面的医务者。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面孔,无论生者与死者;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数字,无论逝去与援助;英雄,我们永远需要。

  第三天 5月21日 映秀 小雨

  灾后,四川省电力公司迅速组织电力职工进驻映秀,除了展开自救外,还保障了当地军队、武警、村民、志愿者的基本电力供应。在此时保证电力职工的工作安全,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卫生防疫工作,已经成为我们这个只有两名医师的医疗小组的首要任务。我们的营地是一辆停在映秀镇河滩上的客车。每一瓶消毒液、每一桶水,我们只能用背包扛过来,通往映秀镇外的唯一一座桥梁因地震桥体严重断裂,车辆已经无法通行。这里没有干净的水源,没有电力供应,没有通讯,一杯热水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奢望。

  穿戴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背负几十斤重装满含氯消毒液的喷雾器,在崎岖的废墟上艰难的行走,每次做完卫生防疫工作后,全身的衣服仿佛洗澡了一样。

  当最后一丝阳光从山脊上消失的时候,在这个只有4个人的临时营地上,我感觉到了深深的孤独,仿佛这里是一个被外面世界遗弃的角落。但是当我看到远处黑暗中闪动的点点手电筒的光芒,我意识到不能放弃,必须坚持,因为那就是需要援助的一个个生命。

  来源:《国企》杂志

  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