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平稳管理企业:别被“危机”吓退场

来源: 2009-05-05
分享到:

  “我希望奥巴马总统下令美国空军,在25架最大的运输机里面,塞满50美元面值的钞票,然后飞到美国最大的城市,货舱门打开把钱散给大家。”这是66岁的著名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最近在上海演讲中的“夸张想象”。

  或许对于身处经济危机的公司管理者来说,这样看似夸张的说法,未必不蕴涵着某种启迪——谁知道呢?危机蔓延的时候,机遇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降临到面前。

  当然,在订单锐减、收入降低甚至裁员停产的严峻形势之下,企业单单是坐等,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抓住机遇,平滑度过危机,是在下一轮竞争中领跑的关键。

  错误预测形势还不如闭嘴

  德国柏林研究所拒绝对今年德国经济作出预测,柏林研究所的观点是,与其做一个错误的预测,不如闭嘴。

  “对你不熟悉的事物,还是闭嘴为好。”有着40年管理学经验的汤姆·彼得斯,并不愿意对经济的走势作出任何预测,他更希望企业能够关注当下,“让我们到了明天再担心明天的事情吧。”

  在彼得斯看来,今天的经济危机,恰恰跟经济的关系并不紧密,“这跟人的心理有关。”彼得斯分析,大多数企业主曾经享受过高速的成长,他们并不习惯于数字的突然下滑。

  只有经济危机一直持续下去,才能真正地将那些有能力的企业家从人群中区分出来——他们究竟是真正具有管理能力的企业家,还是依赖于运气。

  但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中国去年底的4万亿振兴计划就给了世界足够的信心。“中国政府让世界相信中国是全球第一个能够重新走出危机的国家,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这句话,这就是中国能够走出危机的原因。”阿里巴巴集团总参谋长曾鸣说。

  麦肯锡公司全球资深董事华强森分析说,经济危机对中国GDP的影响不大,目前看来数字也就是2%~3%,中国的潜力仍然巨大。

  在远东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蒋锡培看来,中国经济复苏有两大因素,其中之一是国际影响,如果大环境复苏,中国复苏自然是有希望的。

  而企业也将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我个人的专业背景就是政治经济,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政府跟企业的关系。”华强森说。

  蒋锡培进一步表示,判断经济是否复苏,企业这种微观的个体能够反映出一定迹象,比如,以远东为例,今年交货增长将近30%,实际销售收入负增长30%,利润贡献却比去年增长50%,这让蒋锡培看到了行业的复苏迹象。

  但蒋锡培同意华强森的看法,他表示,复苏与否的关键取决于重要的外部环境,以及中央政府的相关政策的出台。

  解剖新亮点

  “实际上,危机不过是发展中面临的小问题而已。”曾鸣试图拨云见日,让人们认清真正的挑战,“一是2007年以来宏观调控带来的经济减速,二是外部供给的萎缩带来的需求萎缩,三是中国经济处于升级换代过程。”

  曾鸣认为,这些问题实际上都不足以困扰企业,都是短期经济周期中的阵痛。“现在最需要关心的问题,是对未来前瞻性的判断。”

  在中国生活工作了近20年的麦维德,最近恰恰在关注一些有趣的领域。

  作为波士顿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主席,麦维德所了解的不仅仅是中国最主要的几大城市,他最近热衷的是到农村去走访。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候,经济角色正在发生变化。”麦维德发现,新兴作物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经济危机产生的富余劳动力,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口。“这个故事的启示在于,经济危机时期,成功的企业领导者必须不断适应环境,作出恰当的决定,从而从变化中受益。”

  麦维德的另一个发现是,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带来了更为巨大的价值。“这些公司实际上是消费服务类的公司,它们利用互联网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个性服务,拥有最好的为消费者服务的想法,并能够将这些想法变为现实。”

  这也正是曾鸣与他的同事们正在努力求证的趋势。社会化的物流、个性化的营销加上柔性化的制造,形成后工业时代的基本经济模式,而这个模式,带来的是服务业的变化,最终由电子商务来实现这一变化。

  而在与中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接触过程中,麦维德也发现,国企能够起到领导者的作用, “它们必须利用自己的领先地位,它们必须有效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来防止再次发生经济危机。”

  关注员工资产

  “第一是抓住已有的市场,第二是缩减成本,第三则是提升效率。” IDS Scheer大中国区总裁洪中博士说。不过他强调,“最好不裁员不减薪”。

  “一个企业如果做到最好,它是一个非常有情感、非常有创意、非常喜乐、能够创新的企业。它可以带来高度专注、高度发挥的人类潜能,以全心为他人提供服务。”彼得斯笃信。

  而这样的企业,必定是对人高度关注的。在彼得斯看来,即便是在糟糕的环境下,也不能随意打破这种关注。彼得斯甚至固执地认为,“把员工的问题搞好了,公司的策略是什么根本不重要。”

  支持他的观点的是,当企业让员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的时候,企业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

“在经济危机时期,更要好好处理你的资源,让员工受到尊重和信任,不断学习和成长,从而充分参与和充分投入。”

在一篇博客中,彼得斯强调,不管实际情况是好是坏,不管是在上海还是在芝加哥,我们需要找的答案就是,获得有自我驱动力的劳动力,换句话说就是把员工当第一,把人当第一。

  蒋锡培则建议,经济危机之下,企业仍在发展过程中,此时,建立一个系统的制度,比如职业经理人制度,对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是成为一流公司至关重要。

  除了激励员工、约束员工之外,美世合伙人、亚太区副总裁兼亚太区人力资源咨询CEO郭鑫认为,还必须要建立良好的人才储备机制。

  事实上,在危机到来之前,人们最为担心的就是人才短缺的问题。“那时候很多人才争取不到。但现在很多企业出现短期行为,这正是做人才储备的机会。”

  “有远见卓识的公司在为未来的发展做人才储备,同时又把握自己的关键人才,能够把有效的资源利用在保留、激励、发展这些关键人才上,为自己的企业下一步发展创造一个好的机会。”郭鑫说。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国资委网站无关。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