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十余国专家学者齐聚中车 共商“结构健康监测”技术

来源: 2018-10-23

高铁动车、地铁等轨道列车,在全服役周期内会发生结构性能退化或损伤,如何及时地发现损伤,掌握车辆结构的健康状态,是保障列车安全可靠运行的一大关键技术。

10月17日-19日,“第二届轨道交通结构健康监测国际研讨会”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法国等10余个国家的300多名知名院士、学者以及行业技术专家齐聚中车,共商轨道交通结构健康监测技术。

第二届轨道交通结构健康监测国际研讨会由中国铁道学会、中国中车主办,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美国斯坦福大学、中车工业研究院、中南大学等共同承办,旨在为全球结构健康监测学界和业界搭建起国际化、高水平的交流共享平台,推动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应用。

所谓轨道车辆结构健康监测,就是利用传感器采集车体、转向架构架、轮对等车辆结构的状态信息,对结构损伤进行实时监测,基于监测数据评估列车结构的健康状态,从而指导车辆维护,保障列车安全可靠运行。

传统的检测方法,依靠人工定期对列车结构进行检测,无法做到“实时”监测,且依赖人工经验,费时费力,还存在不易检测的隐藏部位,检测效率和精度有局限性。

相较传统手段,结构健康监测可以说是一项革命性创新技术,它将人工定期的检测,转变为了自动、实时在线的监测。就像植入列车体内的“智能医生”,每时每刻都在感知列车结构的状态,能及时发现损伤,对结构的健康状况做出精确诊断,进行预警报警,为车辆维护提供决策支持,使列车更加安全可靠。基于该技术,还能像管理人体健康一样,对列车结构进行健康管理,实现从计划修到状态修(基于结构健康状态的维修)的转变,降低维护成本,延长结构寿命。

此次国际研讨会为期3天,举行了16场大会主旨报告,并开设分会场专题报告、墙报等多种交流研讨形式。来自国内外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实时安全保障与高效寿命运行”的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展示了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和新突破,共同探讨了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发展现状、应用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和突破路径。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结构健康监测目前在航空航天、桥梁、建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提高结构维护的智能化水平,保障结构全寿命周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高铁、城市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前景也日益广阔。

据中国中车科学家、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介绍,近年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已在高速动车组和新一代地铁车辆上开展了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探索,目前,已经形成高速列车结构健康监测的技术方案,下一步将进行装车试验。

我国是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国家,目前,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5万公里,在线运行的高铁动车有3200多组,通车里程和列车保有量均居世界首位。高速列车体量大、品种多,覆盖时速200~350公里不同速度等级,包含高温高寒、风沙等各种复杂运行环境,且具有长距离、大运量高速持续运行的特点。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对于保障高速列车等轨道车辆的运行安全,提高列车运维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轨道交通结构健康监测国际研讨会,致力为全球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起国际化、高水平的交流共享平台,推动结构健康技术的发展及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每两年在青岛举办一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