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档案——对外交往的文化使者

来源: 2020-09-11
分享到:

       提起档案,脑海中浮现的就是泛黄的纸张、冷冰冰的库房?那你可就错了,我们档案看似单薄脆弱,承载的却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凭证和文明赓续的基因密码。在对外交往中,档案文献既能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又能传播中国文化。  

       2018年12月,中国国家档案局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举办了“锦瑟万里,虹贯东西——17世纪至20世纪初‘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来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珍贵档案仿真复制件漂洋过海,与我们邀请的来自捷克国家图书馆、土耳其国家档案总局、法国国家档案馆等11家单位的共计110余件组档案文献一道,亮相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在这次展览中,档案作为对外交流的使者,通过展示象征东西方合作与交流的“丝绸之路”的历史,向世界宣传“一带一路”倡议所代表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精神和理念。随后,该展览还在多地展出,包括2019年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会场休息区展出。这是档案部门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的积极贡献。
作为世界记忆项目中国国家委员会的牵头单位,国家档案局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推动中国文献遗产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促进中国文献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十三五”期间,我国成功申报《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甲骨文档案》和《清代澳门官方文书》等3组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申报《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孔子世家明清文书档案》《澳门功德林寺档案和手稿(1645—1980)》《清代澳门官方文书》《南洋机工档案》《四部医典》等6组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些文献遗产的申报和成功入选加强了保管单位对文献遗产的整理和保护,促进了公众对文献遗产的认识和利用,扩大了我国文献遗产的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与二十多个国家建立了档案合作关系,其中当数中俄人文交流机制下的中俄档案合作成果最具特色,让人津津乐道的应该就是一度占据微博热搜榜首的开国大典彩色视频了。 
       去年,在祖国迎来70华诞之际,中央档案馆公布了一段极为珍贵的开国大典彩色视频,让我们有机会重温那段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这段视频正是2019年7月在中俄档案合作分委会第三次会议上由俄罗斯联邦档案署向中方转交的“厚礼”,这也是中俄档案领域合作多年来深耕细作、硕果累累的体现。
成立17年以来,中俄档案合作分委会在中俄人文交流机制下积极开展活动,自觉地将档案的国际交流纳入国家总体外交大局,成为中俄人文交流中的一大亮点。
       档案构建起公众与历史对话的桥梁,回顾中俄两国风雨共济的岁月,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中俄档案部门充分发掘各自馆藏优势,整理和搜集双方共同感兴趣的档案史料,举办了“中苏联合抗击法西斯胜利70周年档案展”(2015年)、“中俄‘丝绸之路’历史档案展”(2017年)、“中俄建立和发展关系(1618-1727年)展”(2018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俄友好关系历史档案文献展”(2019年),积极协助筹备“中共六大会址展览”,联合出版了《中苏关系文献汇编》。
       除此之外,两国档案部门每年举办档案学术研讨会,为档案工作者构建起交流、学习的平台;交换彼此感兴趣的历史档案和文献,不断补充和完善两国历史档案全宗;支持和促进两国地方档案部门开展合作,助力档案务实合作在基层扎根。
       所以档案作为历史的见证、记忆的载体,在对外交往中,身材虽小,分量不凡。